第141部分(第2/4 页)
“大明也不一定很富裕,所有的一切都是百姓用辛勤的双手换来的,中原也有遇到天灾的时候,今后十几年,中原百姓将度过一个多灾多难的十几年。”
不知道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要到什么时候结束?至少他知道,崇祯十六年间,是小冰河时期活动最频繁的阶段。
也是中原气象波诡云谲最严重的时间段,不时会出现北方大旱,南方严寒的气候。
听到大明将遭受十几年的天灾,许是想到了科尔沁大草原面对冬天时的无奈,哲哲感性的柔声道:“爷,天灾最可怕了,大明的百姓岂不是会无法生活下去?”
大玉儿也是一脸的震惊。
“是啊,所以爷要为大明的百姓考虑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做好面对天灾的准备。”李牧看了看哲哲和大玉儿,摆出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
哲哲听此,赞叹道:“爷,大明百姓能有您这样的将军真是三生有幸。”
“什么三生有幸,那叫福德深厚。”李牧想了想貌似他说的也不对,便无奈的敷衍道:“好吧,爷说的也不对。”
还好就在这时,满桂来到车架前,拯救了李牧的尴尬。
“大人,汉城到了。”
李牧愣了一愣,前面这座砖石垒砌的城池就是汉城?这也太不匹配了吧,至少汉城也是朝鲜国的都城啊,怎么说也应该有一个都城的样子啊。
“满桂你没弄错?这是汉城,不是朝鲜国其他的城池,这上面明显有战争留下过的痕迹。”
说完,指了指明显可以看出战争痕迹的城池。
满桂整了整神色说道:“大人,这就是末将接下来要跟大人说的,这里确实是汉城,不过现在控制汉城的人,不是朝鲜王,而是其他人,这城池上面的痕迹,末将猜测,除了女真族进攻朝鲜国时留下来的,应该也有朝鲜国内叛乱留下来的吧。”
满桂说的很对,这里确实是朝鲜国都城汉城,李牧已经看到嵌在城门上的那块匾额,上书三个大汉字,汉城府。
唯一有些不解的是,根据明史来说,朝鲜仁祖反正应该是在天启年间,不是崇祯年间,难道朝鲜史出现了差错?
致使朝鲜国内发生了叛乱?(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正义的平叛(抱歉!)
史确实发生了偏差。
大明位面上的史发展,虽说与李牧所熟知的本位面大明史高度相似,相似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程度,但也会有百分之一的误差。
这百分之一的误差,出现在了时间上。
朝鲜半岛上的史也不例外,同样也发生了一些误差。
也就是说,原本大明史上朝鲜半岛本该出现的事情,有可能没有按照既有的史时间轨迹发生,而是向后推迟了一段时间,或者几年的时间。
也或者提前出现和发生。
听到满桂说目前控制朝鲜国汉城的人,并不是朝鲜王,而是叛乱者,李牧原以为是朝鲜国史上的‘仁祖反正’事件出现了误差。
朝鲜国的凌阳君李,并没有按照史上记载的那样,在天启1623年掀起对光海君李珲的反正事件,而是推迟到了崇祯年。
在满桂解惑后,才知道不是李牧想的那样,朝鲜国史上凌阳君李主导的仁祖反正事件,依然是按照本位面大明史上记载的时间放生了。
天启年间朝鲜国的凌阳君,也就是死后被尊称为朝鲜国仁祖的李,在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朝鲜国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依然按照本位面大明史上记载的那样,按部就班的展开了对上一任朝鲜王李珲的反正。
唯一不同的是,在凌阳君李成为朝鲜王,这之后有一件事情,与本位面的大明史上记载的朝鲜国史有所出入。
在凌阳君李成为朝鲜王之后,自然要开始分封那些有功之臣,毕竟李能够顺利推翻光海君李珲,也要有其他人的全力支持。
否则的话,单靠李一个人,怎么可能推翻的了光海君李珲。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拥护凌阳君李成为朝鲜王的李适。
在李被拥护成为国王之后,便封赏了许多有功的大臣,但是在这些大臣中李适对他的官职并不满意。
于是在凌阳君李成为朝鲜王的第二年,悍然发起了兵变,将朝鲜王李赶下了王位,另立他的叔叔兴安君李为新君。
朝鲜国史称这次叛乱为:李适之乱。
这便是本位面记载的大明史,也是李牧所熟知的大明史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