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约定(第1/3 页)
杨新觉不能久留,故而他们休整一日,第二天就去了茶园和工厂。他对贫穷边县一朝奔小康的经济形势十分好奇,问东问西,安蕴秀也知无不言,尽量让自己的实践变成于户部有益的东西。
“不过荒山茶扬名后,合该维护这份声誉,怎么还由着草药布艺这些随处可见的东西分流呢?”
安蕴秀道:“这个问题,白朔来说。”
白朔愣了一下,立刻上前解释。
自从跟在知县身边,安大人与时先生倾囊相授,他不但要学经史子集,政务策论也接触了不少,这都是以前没有机会见识到的。两位大人学识渊博,尤其是安大人,总会在民生之事上有独到见解,走动调查时也总不忘叫上自己。
几个月下来,他提笔再写策论时比之以往顺畅不少,终于有点摸着门道的感觉了。
白朔感念这份恩德,他本就对行商有兴趣,这下算是找到了益友良师,因此每次外出公干都很是带劲,安大人指哪儿打哪儿,干什么都冲在最前面。
这边杨新觉也在白朔的解释下弄清了缘由,连连感叹“原来如此”。
奉山县最初扬名的是荒山茶,可在安蕴秀的授意下,草药、矿物、山货等物品也跟随商队卖出去,久而久之便只剩“奉山”这个头衔。到现在,即便不再跟随荒山茶的商队,众人自行组队行商也有人买账。
由此产生的采药、培育、工匠、舵手等职位自然不必多说,安蕴秀走遍奉山统计人口时发觉,人口已经由她初来时的七千增至一万,更可喜的是,流民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有知县统筹大局,他们只要肯干,随便找个活计便能营生。加把劲还有望给自己盖间敞亮屋子,自然是不愿过回露宿街头的流民生活了。
杨新觉刚想到这一点,就有几只羔羊从面前跑过,他一乐:“哟,还喂上羊了?”
“没听你说起还喂了牛羊啊。”
“我要事事都亲自去办那不得累死。”安蕴秀没好气道,“大家有什么点子去做就是了,我的任务是为这些点子保驾护航。”
畜牧的事她确实不知道,只是听说前段日子李老家的牛产了两只牛犊,隔壁村子的村长用粮食换了一只回去,说是见年轻人风风火火的自己也闲不住。看样子,有这样想法的村民还不少呢。
“大家知道有你托底,才敢去尝试这些想法呀。”
杨新觉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册,一边记录一边低声呢喃:“想法更多,路也会越走越宽。”
小册是他记录所探公务和一路见闻的,无论去茶园工坊还是书院县衙,杨新觉都带着这个,不曾离手半分。当记满这本册子时,他也该打道回京了。
安蕴秀与时逢君前来送行,近来他们走遍山川河流绘制舆图,也算小有成就。安蕴秀将新得的地图赠送于他,又整理了绘制舆图和人口统计新法,笑言是为新政添一份力。
杨新觉颠了颠到手的文书,笑道:“合该让那些人知道,当初他们排挤出京的探花郎不改宏愿,还是猛得很呐。”
“你可别害我。”安蕴秀瞪他一眼,“事办成了就好,现在是你跟江抒怀在为新政奔波,可别再把我推上风口浪尖。”
税事的第一篇策论是自己写的,地方第一封税银是奉山县交的。安蕴秀知道,京城中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杨新觉,盯着他带回去的成果。
这种时候就算自己有心相帮,也不能放到明面上。因此她叮嘱道:“这事是宋首辅在掌舵,有你们在,我很放心。此番回去,还真要有劳新觉替我藏拙。”
“户部的事是你们的,若有人打探我,不如说些工部之事。”
时逢君自从琢磨出碳条画法后,除了绘人像追捕逃犯,在工程图纸上也有大用处。近来根据奉山县的行商需求,安蕴秀有意始建各类工程,思及从前工部尚书方松鹤似乎对自己比较特殊,她心道与其被人揪着新政说事,倒不如以各色工程作掩。
工部是六部中最小的,可工程开拔以后也少不得与户部往来论及钱款。杨新觉点了点头:“也唯有这个折中之法了。”
他们一路走到潼江渡口,想到相聚不过月余又要各奔东西,难免伤怀。可再看渡口边日渐繁荣起来的商队、田地中一望无际的绿色和众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便知一切都是值得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书上说索州目之所及尽是蓑草寒烟,什么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我还真以为奉山县是什么荒凉之所,现在看来也不差嘛。”
时逢君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