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1/4 页)
微微皱一下眉,弘光帝又道。
“芜州案已结,如今吏部尚书、翰林学士、芜州刺史等职尽数空缺,众卿倘有合适人选,尽可推介。”
殿上有了些许的骚动,群臣或以目视,或交头接耳,却无人出列上奏。弘光帝一排排看过,视线落在孟僖身上。
“孟爱卿,你为朕提个尚书的人选出来吧。”
孟僖稳步出列,躬身回禀。
“陛下明鉴,京官及各州郡官吏的考评结果已明了,想必能从中挑得合适尚书人选。”
“哦。京官——顾况多年掌理吏部,却出如此大过,京中各曹须着力整顿,吏部尚书一职,暂不从京官中选。各州郡官员的考核,朕已看过,政绩佳者倒不少,孟爱卿觉得何人为佳?”
弘光帝追问得更为明确,孟僖顿了顿,缓声道。
“臣以为,冀州刺史颜杉,才德兼备,可当此任。”
“哦?颜杉——”
弘光帝微微点头,视线再度从群臣身上扫过,落定到礼部尚书严赓这里,问道。
“严爱卿以为如何?”
严赓走上前,躬身长揖。
“陛下明鉴,颜杉多次政绩考核皆为上评,确有掌理吏部之能。然吏部尚书毕竟责任重大,且品级与刺史相差亦不小,是否可先让颜杉任职侍郎,再从容升任尚书?”
“任爱卿,你以为呢?”
兵部尚书任宏抬了抬眼,上奏道。
“臣以为严大人言之有理,再者,冀州为京畿北防重地,若调颜杉回京,还请圣上迅速定冀州刺史继任之选。”
“庆王,你是吏部侍郎,你来说说?”
“臣不才,但凭圣上定夺。”
朝堂上顿时沉默下来,弘光帝看到的依然是官帽与朝服,但他知道,颜杉的任命让有的人戒备有的人嫉妒,即使同是忠于自己的臣子,也有不服颜杉这一飞升的。半晌,弘光帝沉声宣布。
“拟旨,擢冀州刺史颜杉为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一职暂由庆王兼任;命渌州长史崔皓迁冀州刺史,命即日到任;孟栩直接出任翰林学士。芜州刚历劫难,刺史需慎重选择,命芜州长史先行代理,日后再择优出仕。退朝!”
群臣忙躬身下拜,送弘光帝离开金銮殿后,三三两两走向各自的官署。沈燏虽是东静王,但兵权已解,钦差之职又已完成,弘光帝却还没有给他具体官职的任命,所以出了大殿,他站了站,折转方向,往后宫而去。
孟太后正跟几个来请安的妃嫔闲聊,听见侍女通传沈燏来了,一边忙宣他进来,一边不禁笑骂道。
“这小子,回京两天,可算想着来见娘了。”
众妃嫔陪着一阵笑,沈燏进来,与众人各自依品级见了礼后,妃嫔们告退,留下母子俩说话。
“母后,近日天气已有些转凉,昼夜冷暖相差大。宫人们虽还细心服侍,母后自己也还是要多注意才好。”
听着总不在身边的儿子的问候,孟太后笑弯了眼睛。
“你放心,母后都到了这把年纪,整日除了养生还能干什么!倒是你和盈川,总在边关,王府里几个打小贴心服侍的人都跟着混得粗手粗脚的,留下的那些更是连个服侍的经验都没有,盈川现在有了身孕,更让母后放心不下。”
“母后多虑了!府里几个人也细致,况且一直跟着儿臣,儿臣也习惯了。母后派去的人虽伶俐,但规矩太多,儿臣在边关野了性子,倒不自在。”
沈燏笑着谢过孟太后关心,那爽朗的笑容看在孟太后眼里,忽有一瞬的恍惚。不知是否真的人上了年纪就爱回忆,孟太后想起很多年前的午后,宫里的阳光鲜少能给人明媚的感觉,可是那日里随着这孩子跑进来的阳光,每次回想起来,总让人觉着舒心得很。
那年,他才十三岁,她还在皇后寝宫里住着,万人顶端的风光迷人却不安。她听见儿子跑进来,大笑着说——母后,母后,我要去边关,我去给太子哥哥当将军——真好,一个做太子,一个做将军,兄弟内外联手,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安心的呢?有这样的一对儿子……真好啊!
“皇儿。”
“什么事,母后?”
“皇儿,你边关辛苦多年,如今战事终于平息,可该在京中好好享乐了。”
“母后说得是,儿臣也正有此打算。”
眉峰极轻微一耸,孟太后慈蔼地笑道。
“算日子,盈川是明年春上生产,这两年,你就留在京城里吧,时不时的也进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