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东飞日美,南下港台。一讲起名门巨族间的关系网,高墙深院里的陈年事,就眉飞色舞,口讲指画,滔滔不绝,物我两忘。现在其完成的《盛宣怀家族》,于查阅参考大量稀见文档之外,更从盛氏家族后人处挖掘许多珍贵的口述和图片资料,既是对现有盛宣怀及其家族档案的难得补充,又为我们研究近代上海和近代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熊月之(著名的近代史、上海史学者)
第一章 龙城之望(1)
运河边最富传奇的巷子
常州盛氏是江淮一带的大姓。
据说他们的远祖,是周文王的儿子郕叔武,至穆王时易郕为盛,于是后代就开始姓盛。后来盛氏又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从古梁迁至广陵,宋王朝南渡时又迁到金陵。到了明朝,有个叫盛睿的老祖宗,带了一支家眷队伍迁居到了常州,在城西北的龙溪河畔筑屋造室,从此在常州扎下了根。久而久之,盛氏子孙枝繁叶茂,族大根深,那地方就成了盛家湾,成了盛氏家族常州一脉的大本营。
常州又称龙城(还有延陵、毗陵、丹德、武进等古称),有龙溪河傍城而过。龙溪河近通运河,远达长江、太湖、东海,兼得襟江带湖之美和渔米舟楫之利,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誉。然而这个龙城自古并未出过什么龙子龙孙和天王老子之类,倒是文臣武将、富商巨贾出了不少。到了明清两代,此地更是商贾如云,万舸争流,物华天宝,南北瞩望,惹得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自先后六次大驾光临。现在被称作“御码头”的地方,至今还树立着乾隆帝题写的御碑,共六块,那是皇帝弃舟上岸之处。
盛氏之所以成为地方大姓,不仅是人多,还在于历朝历代出过不少知名的人物。唐朝时有个盛彦师,好读书,少任侠,唐高祖兵陈汾阳时他为大将。史书上称他“晋城一役斩李密及王伯当,以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说明他是李唐政权的一员干将。唐贞元年间又有个盛云鹤,学富五车,是个大知识分子,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当了皇帝的老师。
到了宋朝,盛家出了个盛度,是端拱二年的进士,因治理西部边疆有功,当上了副宰相。宋宣和年间,盛家又出了个有名的忠臣,名盛俊祥,在朝廷里当御史(纪律检查官),南渡后因揭发秦桧篡权误国,被秦氏所不容,被迫“乞病回乡”,回乡后书写了“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分授给八个儿子,教育后代,不辱门风。
元明两朝至清代前期,盛氏家族的功名未大显,但是出了几位艺术人才——盛懋是山水画家,盛彧是诗人,盛寅是名医,盛时泰也是画家,盛年则是清代著名的围棋国手。
然而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盛家的门风又为之一振。先是盛宣怀的祖父盛隆于嘉庆庚午年中举,当上了浙江海宁知州,接着他的父亲盛康于庚子(1840年)中举,进而在甲辰(1844年)考中进士,获得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历,当上了湖北武昌盐法道(分管食盐产、运、销的副省长),成了地方实力派。
盛康任职湖北,对于盛家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这期间李鸿章正奉命攻打太平天国,盛康参与操办后勤军务,甚得赞赏,这就为后来他的儿子盛宣怀进入李鸿章的幕府打下了“伏笔”,也为这个家族后来的振兴,做好了最重要的人事铺垫。
盛家两代人居外做官,俸禄日增,家底渐厚,盛宣怀的父亲和叔父就在常州城里买地造屋,建起了前后九进的深宅大院。在盛宣怀的父亲盛康快要告老还乡的时候,又在苏州买下一处偌大的旧式园林,精心修整后,作为盛家的别墅和祠堂所在地。这处园林,就是现在号称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留园。
数年后盛宣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迹后也在故乡大兴土木,在常州周线巷建起了前后十一进的大宅院。盛家在常州的两处豪宅相距不过百米,重檐叠嶂,钩心斗角,时人莫不以之为瞻。
第一章 龙城之望(2)
现在常州市嵌着“盛宣怀故居”大理石碑子的地方,叫马园巷,窄窄的巷道,显得逼仄而潮湿,其实这只是当年盛宣怀之父盛康造的九进大宅的边门,正门则开在马园巷尽头的一条大马路上,现在成了常州市人民法院大厦的所在地。而法院门前的那条大马路,就是古运河边上的、充满传奇故事的青果巷。
盛氏大宅门选址青果巷,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初看青果巷,不过一条五六百米的巷子,然而这可是千里运河边最出人物的巷子,也可能是全国最“富产”人才的巷子。千百年来,文臣武将不知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