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2 页)
�谧髡阶罟丶�氖笨掏献〉腥说谋�Α�
鬼子仍然在追赶。任江和他的死亡之斑还能走得更远吗?
第一部 结束
2007年10月21日 宁波 。。
后记
最后不得不说下写这篇小说的初衷。每当我见到抗战电视剧中让人热泪盈眶的感人情节时,总会对其中的纰漏感到惋惜。出于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社会对抗战历史的遗忘,我才狠下心来,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构思和创作。
作为第一次涉猎小说这样的文体。我更想先对目前“文坛爆炸”的情况提些意见。
如今是信息爆炸和第四种媒体崛起的年代。人以点的方式加入到反馈信息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庞大的互联信息网络。也因此,每个参与联络的人在看到其他人的小说后,可以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构思发表自己的小说。这当然是件让人鼓掌的好事。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写小说。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有写小说的文化功底。我崇拜金庸先生,是因为他像众多的文坛巨匠一样拥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任何一件事情在他笔下都信手拈来,为之己用。一般的人只能写写心得和随笔,而不适合写小说。
因此,我才说目前的情况是“文坛爆炸”。我曾有幸“拜读”过类似很多小说。光那低俗的煽情场景,就觉得几欲作呕。
一部小说的诞生,是要花很大心血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基本要素外。从小说情节的构思,到基本脉络的确定,人物的登场顺序,每段场景的细节,为将来服务的伏笔。都需要一步步完成。更不要说情节的曲折,事件的合理性,语言是不是符合时代背景,对话是不是前后矛盾这些多重意义上的精妙部分。这不是随随便便看过几部小说都能动笔写得出来的。我指出的仅仅只是目前垃圾文学的通病。其实一部被人叫好的小说,更多的是有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我曾游历过抗日战场和曾经的敌战区。包括吉林通化的杨靖宇纪念馆、齐齐哈尔的东陵要塞等地。我也确实路过蚌埠和徐州,却无缘游览。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的写作。因为小说中的每片土壤都应该是一个勤奋作者应该摸清楚的地方。
而且,写一部有题材的小说,光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是不够的。譬如说军事历史类,远比言情类要难写的多。因为,大家都生活在都市中也能触摸到丝丝缕缕身边的小事,将其归入小说情节。相比之下,推理类小说更注重作者的逻辑思维。但也不够。《金田一探案集》的作者横沟正史一样将很多日本的生活文化、习俗等层次性的东西放在读者面前。让人看到的不只是单调的剧情。这才是寓教于乐。军事历史类的更难一些。要求作者掌握大量当时的武器知识、军事常识、参战国历史、参战国文化常识、参战国语言等等等无穷尽的部分。让作者在写作中都能感觉到自己对知识的匮乏。
更有甚者,类似微小的细节,也是需要很强的历史积累才清楚的。例如:一般人绝对不清楚军统和中统的区别。在潜意识下,也许作者用军统一笔带过就好。但若是读者是一个熟读历史的人,很容易就会揪出小毛病。
我并不是过于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为毕竟小说还是一种文学题材,必然有虚构的部分。就像本文中,固体微型激光发射器的最大有效射程不会超过300米,除了功率的限制外,其激励介质是氦氖气还是二氧化碳或是半导体,都有区别。氦氖气发出的肉眼看的见的光束,且能量等级不大;二氧化碳却是很有杀伤性的利器。为了研究这个,花掉我整整两天时间。最后还是决定为了小说需要,夸张事实;新兵的训练就算是在最紧张的时期,基本上也要花费半年以上。为了情节紧凑的需要,着实让大家看了次“新兵速成班”;另外由于日军和国军使用的轻重武器过多,我也不太可能全部轮番上阵,只得筛选部分比较普遍的武器登场。更如毛瑟步枪其实德国原来就生产过很多型号,到后期才调整的口径一致,使用统一的毛瑟枪弹。这里为了创作需要,都一笔未提。对于武器爱好者们,都是很遗憾的事。
以上几段,至少可以说明,目前有些流传于网络的自制小说,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通病。却不晓得为何真就有人们趋之若骛。文学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眼下的年轻作者潜心研究,仔细体会,方能有闪亮的作品问世。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小说的第一部,也许引子让很多读者还不明白。这在最后会让人联系到一起。而且,这部小说追求的也是让人相信,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