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页)
人民反封建的斗争如同反帝的斗争一样,不可能不经过长期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没有能提出反封建的完整纲领,没有能在革命中触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毕竟是对于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君主专制政治,以及附着于君主专制政治的种种旧观念,进行了一次革命的冲击。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治,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一大步,这是应该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的。
第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为了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辛亥革命说:“革命之目的,非仅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
,那就是,“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学习西方,发展新式工业,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风气。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外国资本在中国兴办工矿
295
胡绳文集572
企业的还很少。在这时期的后半期间,私人投资于新式工业的逐渐增多。
这本来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好时机。
但是,这时期的工业受到封建政府和封建官僚的控制和垄断。办洋务的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所经营的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企业,虽然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对民族资本的发展不是起促进的作用,而是起阻滞的作用。让私人资本自由创办新式企业的要求,是针对封建政府、封建官僚的控制和垄断而发出的。失败了的戊戌维新运动强烈地表达了这种要求。
经过1900年的事变后,清朝形式上实行了奖励私人资本的政策,但不过是对投资的商人给以不同等级的官衔。私营企业在外国资本的排挤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仍然很难发展。这时外国资本已经深深侵入中国的工矿、交通各部门。指望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工具,坚持封建统治制度的清朝政府认真、有效地奖励保护私人工商业,事实上是不能实现的。
在辛亥革命时期,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但怎样才能发展资本主义呢?资产阶级改良派只是寄希望于封建国家的奖励,革命派则认为必须经过民主革命,才有可能“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辛亥革命没有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因此也就没有能实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但是应该认为,革命派的这种观点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它是总结在此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经验达到的结论,也为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年的事实所证明。
本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学术界有人做过翻案文章,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中国的社会进步本来是可以在洋务派官僚
296
672胡绳文集
手里完成的,只可惜他们的事业被打断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这不仅是倒退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而且比它更落后。按照这种观点,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继辛亥革命以后的人民革命也是不必要的。
第四,在革命派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而进行革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已经日益尖锐化,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兴起。看到这种情形,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不在思想上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在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中有所反映。孙中山和他的同志都把民生主义看作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他们以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既是“政治革命”
(即民主革命)
,同时又是“社会革命”。孙中山说:“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是欧美所不能及的“
(《〈民报〉创刊周年庆祝纪念大会的演说》)。这是说,中国既要像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文明进步”
,又要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防止下一次的社会主义革命。
孙中山当时所说的民生主义的含义是“平均地权”
、“土地国有”。
按照他所作的解释,是要由国家用低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使得地主不能因资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