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常能击中时局要点,就看你的立场如何了。书生气十足,合群能力薄弱,并非政治长才。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他是从报纸上得到的消息。他很敏感地意识到,财政问题和列强的态度将决定革命的成败。因此,他并没有立即回国,先与美国政府接洽,然后转赴英国,与英国政府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一个对华贷款的国际垄断组织)接洽,希望他们对中国革命提供支持,借款100万英镑,但没有成功。列强采取金融中立政策,因此也答应他不贷款给清政府。于是,他取道法国、新加坡、香港,于1911年12月25日到达上海,受到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也期望他带来革命迫切需要的大笔经费。孙中山豪情满怀,也坦率地对记者表示:“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吾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者精神而已。”
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他有成熟而坚定的政治观念和理想,他的国际视野和西学知识为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但他长期流亡海外,对国内政治和人事比较生疏,他常以西方的社会生活为榜样,迫切地希望在中国落实,因而常常放出高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没有落实的客观条件,被当时人称为“孙大炮”。在同盟会内部,则有“孙氏理想,黄氏(黄兴)实行”的说法。黄兴果敢坚毅,是同盟会的军事领袖,但政治理论修养不足,有附和章太炎政治主张的倾向。
孙中山回国后,谁是革命政府的领袖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但组织一个什么样的革命政府,仍然是一个复杂纷争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一个是“大炮”,一个是“疯子”,到底谁对谁错?历史将如何演变?
孙中山很快就听到了上海政界流传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舆论,深感惊讶和不满。他于12月30日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来解决政治方针,会议发布了《中国同盟会意见书》,全面批驳了章太炎的政治主张。意见书认为,中国同盟会的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同盟会的责任并非仅仅解决了民族主义就可以结束的,必须完全贯彻三大主义,才能说完成了革命的任务。何况,现在敌人还在顽抗,成败未知,同盟会的责任怎么可以结束呢?同盟会要改组为政党,必须是在民国成立、全局大定之后才能进行。意见书批评章太炎的主张是儒生迂腐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并责备他不应该违背同盟会的誓言:“中心未遂,盟誓已寒,义士所不忍为。”同盟会的主要任务都还没有完成,你怎么就违背了当年的宣誓,作为“义士”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4)
同时,和章太炎的主张相呼应,宋教仁在临时政府的体制上,仍然坚持责任内阁制,主张限制总统的权力。对此,孙中山也予以驳斥。他认为,内阁制只是和平时期,为了不让元首成为###的焦点,所以由总理对国会负责。而现在是革命战争的非常时期,革命党人怎么可以对自己信任的领袖设立防止的法律制度?我也不会听从这样的意见,高高在上,变成一个废物,误了革命的大计。
早在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就和黄兴、章太炎一起制订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以便革命发动后,掌握形势的发展。方略除重申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外,又规定: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也就是说,同盟会在革命发动后,要实行军事专政,以巩固政权,逐步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在这过程中,领袖的集权也是自然的事。孙中山的意图就是要贯彻革命方略,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完成革命目标,创建现代国家体制。那是一个国民没有启蒙的时代,所以,孙中山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也很浓厚,在他眼里,他是先知先觉,其他人的现代生活知识实在太贫乏了,应该服从他才对。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进行了总统选举,当时已经宣布革命的有17省,一省一票,由议长按省份次序逐次点名,无记名投票,开票结果,孙文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以高票当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乘火车前往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1月3日,都督府代表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