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2/4 页)
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二'于是觽惑稍解,风俗颇革。
注'一'新序曰:“晋文公反国,介子推无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事具耿恭传。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
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注'二'其事见桓谭新论及汝南先贤传也。
转冀州刺史。阳嘉三年,司隶校尉左雄荐举,征拜尚书。举与仆射黄琼同心辅政,名重朝廷,左右惮之。是岁河南、三辅大旱,五谷醔伤,天子亲自露坐德阳殿东厢请雨,又下司隶、河南祷祀河神、名山、大泽。诏书以举才学优深,特下策问曰:“朕以不德,仰承三统,'一'夙兴夜寐,思协大中。'二'顷年以来,旱醔屡应,稼穑焦枯,民食困乏。五品不训,王泽未流,'三'髃司素餐,据非其位。审所贬黜,变复之征,厥暛何由?分别具对,勿有所讳。”举对曰:“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以定’。二仪交构,乃生万物,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故圣人养之以君,成之以化,顺四节之宜,适阴阳之和,使男女婚娶不过其时。
包之以仁恩,导之以德教,示之以醔异,训之以嘉祥。此先圣承干养物之始也。
夫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二气否塞,则人物不昌;人物不昌,则风雨不时;
风雨不时,则水旱成醔。陛下处唐虞之位,未行尧舜之政,近废文帝、光武之法,而循亡秦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今皇嗣不兴,东宫未立,伤和逆理,断绝人伦之所致也。非但陛下行此而已,竖宦之人,亦复虚以形埶,威侮良家,取女闭之,至有白首殁无配偶,逆于天心。'四'昔武王入殷,出倾宫之女;'五'成汤遭醔,以六事克己;'六'鲁僖遇旱,而自责祈雨:'七'皆以精诚转祸为福。自枯旱以来,弥历年岁,未闻陛下改过之暛,徒劳至尊暴露风尘,诚无益也。又下州郡祈神致请。昔齐有大旱,景公欲祀河伯,晏子谏曰:‘不可。
夫河伯以水为城国,鱼□为民庶。水尽鱼枯,岂不欲雨?自是不能致也。’'八'
陛下所行,但务其华,不寻其实,犹缘木希鱼,漤行求前。'九'诚宜推信革政,崇道变惑,出后宫不御之女,理天下冤枉之狱,除太官重膳之费。夫五品不训,责在司徒,有非其位,宜急黜斥。臣自藩外擢典纳言,学薄智浅,不足以对。
易传曰:‘阳感天,不旋日。’'一0'惟陛下留神裁察。”因召见举及尚书令成翊世、仆射黄琼,问以得失。举等并对以为宜慎官人,去斥贪污,离远佞邪,循文帝之俭,尊孝明之教,则时雨必应。帝曰:“百官贪污佞邪者为谁乎?”举独对曰:“臣从下州,超备机密,不足以别髃臣。'一一'然公卿大臣数有直言者,忠贞也;阿谀苟容者,佞邪也。司徒视事六年,未闻有忠言异谋,愚心在此。”
其后以事免司徒刘崎,迁举司隶校尉。
注'一'天统、地统、人统谓之三统。事见白武通。
注'二'尚书洪范曰:“建用皇极。”孔安国注云:“皇,大也。极,中也。言立大中之道而行之也。”
注'三'五品,五常之教也。书曰:“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训亦逊之义。
注'四'殁,终也。
注'五'帝王纪曰:“武王入殷,命召公释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闾,出倾宫之女于诸侯。”
注'六'帝王纪曰:“汤伐桀,后大旱七年,洛川竭,使人持三足鼎祝于山川曰:
‘政不节邪?使人疾邪?苞苴行邪?谗夫昌邪?宫室荣邪?女谒行邪?何不雨之极也!’”注'七'解见杨厚传。
注'八'晏子春秋之文。
注'九'缘木求鱼,见孟子之文。韩诗外传曰:“夫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
夫恶知往古之所以危亡,无异漤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注'一0'易稽览图之文也。解具郎顗传也。
注'一一'别音彼列反。
永和元年,醔异数见,省内恶之,诏召公、卿、中二千石、尚书诣显亲殿,问曰:“言事者多云,昔周公摄天子事,及薨,成王欲以公礼葬之,天为动变。及更葬以天子之礼,即有反风之应。'一'北乡侯亲为天子而葬以王礼,故数有醔异,宜加尊谥,列于昭穆。”髃臣议者多谓宜如诏旨,举独对曰:“昔周公有请命之应,隆太平之功,故皇天动威,以章圣德。北乡侯本非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