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页)
殿本改。
一六0四页八行敛天下之财按:“天”下原脱“下”字,径据汲本、殿本补。
一六0五页六行叛羌千余骑徙敦煌来钞郡界按:刊误谓案文“徙”当作“从”。
一六0五页一三行*(宜升)**'斗'*历改宪*'宜'*行先王至德要道校补引钱大昭说,谓“升”当作“斗”,见春秋保干图。校补谓案续志律历中篇论历,凡三引保干图谶文,皆作“三百年斗历改宪”。所谓斗历者,即古法冬至日在建星,建星谓北斗也。岁十二月以配天之十二辰,取斗杓所指为验,闰月无中气,则北斗邪指两辰之闲,以定四时而成岁。汉兴迄章帝,改用四分历,适当三百年,已应斗历改宪之谶矣。辅本谓汉更有四百年之难,其数即起于三百年改宪之闲,宜豫修省,以销其祸,则注引耆旧传“宜”字,并当在“斗历改宪”下也。今据改。
一六0六页一行上檄章救酺按:殿本考证王会汾谓上移下曰檄,此止可言上章耳,不应有“檄”字,明衍。
一六0六页四行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汲本“一经”作“五经”。惠校本作“一经”,惠所据乃北宋本也。集解引周寿昌说,谓据王氏玉海引此,作“文帝始置一经博士”,殆宋本此书有作“一经”者,非“五经”也。今按:证以章怀注,则作“五经”为合,作“一经”者,殆后人以文帝未尝于五经篃置博士而改之耳。
一六0七页一一行行部四十二县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郡国志汝南郡领三十七城,此云“四十二”,未详。
一六0七页一四行奉少为上计吏按:刊误谓“吏”当作“史”。
一六0八页一六行富*(臣)**'辰'*谏曰据汲本改。
一六0九页一行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按:李慈铭谓“丧妇”当作“丧父”。今韩诗外传无此文。何氏公羊庄二十七年解诂与此略同,惟“为其不受命也”作“无教戒也”。大戴礼本命篇又小异。
一六0九页三行数万言按:汲本作“数十万言”。
一六0九页六行谢承书*(曰)*应氏谱并云字仲远据刊误删。
一六0九页六行汉官仪又作*'仲'*瑗据汲本、殿本补。
一六一一页四行夫时化则刑重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汉书刑法志“治则刑重,乱则刑轻”。此传及注中“化”字本是“治”字,唐人讳治,故章怀注范史,多改“治”为“理”,亦有改为“化”者,“世”皆改为“代”,亦有改为“时”者,此传下文“时轻时重”是也。
一六一二页八行顾由是无计虑耳按:汲本、殿本“由无”作“无由”。
一六一二页一四行故胶*(东)**'西'*相董仲舒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胶东”当作“胶西”。今据改。
一六一三页六行斯文之族按:汲本“族”作“俗”。
一六一四页一一行惟*(萃)**'悴'*古字通据汲本、殿本改。
一六一四页一五行释时俗嫌疑按:汲本“释”作“识”。
一六一四页一六行皆传于时按:“于”原作“乎”,径据汲本、殿本改。
一六一五页一行弟子��矗涸�菊�募白ⅰ矮‘”字皆斗“椬”,各本不误,径改正。
一六一五页二行��值络霭矗涸�凇扮觥弊鳌啊酢保�醪怀勺郑�菁潮尽⒌畋揪陡恼��
一六一六页一五行谓遵依常辙按:“谓”原斗“论”,“劶”原斗“彻”,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一七页一行不食乌喙按:“喙”原斗“啄”,径据汲本、殿本改正。下同。
一六一七页六行令容驷马盖车按:“令”原斗“今”,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一七页一三行子鉨按:汲本、殿本“鉨”作“隽”。
一六一八页三行在事二年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一六一八页七行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按:御览四二七、四五二引,“化”并作“治”,此亦避唐讳改。
一六一八页八行昔朱云廷折栏槛按:刊误谓案文“廷”下少“争”字。
一六一九页二行河南尹邓万按:集解引王补说,谓通鉴作“邓万世”,本书邓后、陈蕃传引并作“邓万世”。又引惠栋说,谓唐讳“世”,故削之,犹“韩擒虎”为“韩擒”也。
一六一九页七行爵人必甄其德按:“必”原斗“以”,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六二0页四行出入骄恣按:“骄”原斗“娇”,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