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如此肯定呢?因为现在的我较之年轻时的我,更加清楚自己的极限。可读者也许并不知道,对于“极限”的感悟,与其说是“岁月”之功,莫不如说得益于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心理学不但可以将一个人所有的错觉与错误、傲慢与偏见、失误与误会,毫不保留地展现出来,同时,还证明了这些问题都是由我们的心灵产生出来的。我们的心灵有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这个“窗口”可以被命名为“心态”。正如窗口的朝向、大小,可以决定我们看到的世界形态一样,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其实就是透过“心态”这扇心灵之窗所看到的那一部分。我们一直认为,帮助自己观察世界的眼睛,向来是很客观的,却不知道,事实上人的心态已经在无形中为我们带上了有色眼镜,从而使我们的眼睛歪曲了这个世界。由于人类的内心极限受控于“心态”这个窗口,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正视这一问题时,一定要谦虚,这才是最基本的人生智慧。
自主地认清我们的心灵上的局限,从另一方面说,就是向存在于“局限”之外的、相对而言仍很陌生的“疆域”积极进发。大家知道,只要房子的任何一扇窗被挡住,我们就无法看到一个完整的外部世界。但也许你并不知道,建筑师的最大精力,就用在了开设拥有最佳视野的窗口之上。
因而,为了使自己的人生能够拥有最美丽、最幸福的风景,我们一定要努力为自己开设一扇最好的窗口。读者一定要认清一点———以怎样的目光去观察世界,以怎样的心态去接近世界,将决定我们能够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以最佳心态来装备自己的人生” ———这份信念,才是我们培养人生智慧的目的所在。
这本书不可能将所有的智慧涵盖进来,而且,它的主旨,也不是纯粹为了讲述成为智者所需要具备的具体实践理论。因为,“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原本就不是我的风格,更何况,我也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此外,本书亦不是鼓励人“下定决心”的作品,那种“著作”你完全可以去书店寻找,而且一找就是一大堆。
本书的重点只集中于一个方面———我们心灵的局限性———我只想针对这一点与大家进行讨论。痛下决心者不乏其人,但绝大多数未必能够坚持5天以上,我非常肯定的是,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他们对“心态原理”知之甚少。
在编写本书时,我尽量将能够纳入其中的研究成果全部加了进来,虽然我也担心内容太过繁冗,会为读者带来负担,会因此遭受读者的指责,但独享这些宝贵的知识,确实非我所愿。
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曾说过:“我从不认为世人有强者、弱者,抑或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分。我只将世人分为两类———学习者与不学习者。”
就此而言,我认为,每一位翻开本书的读者,都应属于“学习者”。这本书吸收了笔者此前出版的作品———《挣钱心理与支出心理》中的一部分内容,此外,位于书尾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够为读者的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编写此书的过程无疑是充满喜悦的,因为我知道,这些内容必须要与众分享,我为我的工作感到无比的高兴与自豪。最后,请允许我将与创作完全不同的另一份喜悦,献给我亲爱的妻子、孩子,以及父母。
2007年6月
崔仁哲
序言一 粉色国王伯西
对于“frame”一词,最常见的解释就是窗子、相框、或是眼镜架等边框物,总而言之,它与“看东西”可谓是密不可分。frame具有从没有清晰界限、相互混杂的几个对象中挑选出特定场面或特定目标,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功能。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着无边无际的美景,却不知该把镜头对准何处。无奈之下,只好将左右手的拇指与食指合在一起,拼成一个四边形“镜头”,然后再透过“镜头”一会看向这里,一会看向那里……此外我们知道,即便是面对相同的场景,不同的摄影师也会拍摄出不同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每个摄影师使用的frame不尽相同。物理学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参照物(frameofrefer鄄ence)”,可以说,这是观察世界的一种必要方式,在表示某种物体的位置及运动坐标(X轴和Y轴)时尤为常见。而且,这一术语在心理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也有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心态” ——这种审视世界的心灵之窗。
心态,如果用一句话解释就是——看待世界的心灵之窗。看待问题的角度、世界观、对人的固有态度等,这都属于心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