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页)
过深刻教训。
对于这两方面,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更快地进步。”他提出了要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统筹解决的矛盾之一,确立了“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同时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善,并生产了核武器。但是,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使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均受到了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提高、国家综合能力增强的基础上,提高国防现代化的水平,使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迈开了新步伐。90年代,###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由此可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自觉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是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特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贯穿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各个发展阶段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无论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还是从军队的长远发展考虑,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国民经济发展为前提。尤其是先进武器装备的发展,要集中和综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几乎涉及到科研和工业的各个部门,代价昂贵。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才能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充实国防和军队建设。
国防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实现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又是实现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如果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一旦发生战争,就可能陷于被动,就难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坚持协调发展的方针。必须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固我长城”。
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超越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可能发展的速度,去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规模,应当在经济建设允许的范围内,保持适当的规模与速度。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在国家建设的大局下行动,和平时期的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第四,必须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是人民解放军的真正优势,是军队建设一系列基本原则得以贯彻实行的重要保证。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在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敌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部队中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即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1934年2月,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论断。1954年4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时,亲笔加上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规定,使之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措施、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和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人民解放军来自人民,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解放军区别于任何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标志。开展政治工作,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才能使全军官兵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和远大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才使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保持着鱼水般的密切联系,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支持。这是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