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关到为了争得活下去的机会而在越南与别的义军四处作战;从创建黑旗军立足保胜到为了生存而浴血抗法……他是为了越南在拼争吗,他是为了大清国在拼争吗,他是为了所谓的正统大义在拼争吗?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活下去;活下去,也是为黑旗军的兄弟们。
“希望在哪里?”五十八岁的刘永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昏庸软弱的朝廷?只会算计人的圣母皇太后?写一份诏书都要看人脸色的皇帝?还是这个摇摇欲坠陈旧不堪的国家?我刘永福的追求又在哪里?
“不错,救亡图存!”方有财眼中闪动着几分激动,“几千年了,中国人的思想早该变一变——就像大帅你,在越南打仗,不是为了越南小朝廷,也不是为了给大清卖命,洋人欺负到咱们家门口,是个男人就该拿起武器把他们打出去!朝廷软弱,洋人看不起中国,可中国人自己不能没了骨气——救亡图存,不是为朝廷在打仗,而是不能让小鬼子轻轻松松就把台湾从中国夺走!大帅手中的这面黑旗,是战旗,更是中国人的脊梁——台湾这一仗,是为整个中国而战,是为四万万华夏同胞而战,朝廷可以趴下,但中国人不能趴下!救亡,需要有人扛旗,唐景崧威望不足,如此重任,非大帅不可担之!”
第15章 八方风雨 国耻惊雷震台海(5)
“扛旗……”方有财这一番慷慨言辞深深震撼了刘永福——台湾这一仗,是为整个中国而战,是为四万万华夏同胞而战,朝廷可以趴下,但中国人不能趴下!刘永福沉吟片刻,正色道:“只要能保住台湾,只要能给小鬼子一点颜色看看,别说扛旗,纵使身背骂名,我刘永福也决不退后半步!”
“大帅!”方有财一把握住刘永福的大手,硬挤出一滴眼泪来。
☆ ☆ ☆ ☆ ☆ ☆ ☆ ☆
暮色中,张佩纶陪同即将登船赴台办理交割手续的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来到吴淞码头。江风徐徐,两人静静地站在岸边,良久无语。
“此行多险阻,兄长还需多多保重。”张佩纶率先打破了沉默。
“托病不成,被硬拉上船;父亲替太后和朝廷挡下了全天下的骂声,我这个做儿子自然也该尽尽孝道,背着黑锅当一回卖国贼了。”自嘲,无奈,还是别的,或许只有李经方自己才知道。
张佩纶长叹一声,道:“天下人不知天下事,局中人难解局中迷,世事无常,本非你我所能度量,何必执着?谈笑骂名去,得失在心头,我只能送到这儿了。”
夕阳已尽,李经方伸了个懒腰,在张佩纶肩头轻轻拍了一记,笑道:“我父子不会白当替罪羊,朝廷恩恤李家,日后未必没有机会,老弟也要多多保重啊!”
张佩纶微微一笑,道:“沉浮半生,早已看破官场;有机会带兄长去上海的小巷子走走,市井风情,吴侬软语,看淡了,什么都通透了……”
汽笛声起,两人相视一笑,洒然分别。
第16章 臣心何在 山河梦碎尽飘摇(1)
“日本人打来了,我唐景崧这辈子还剩下什么?”唐景崧喃喃自问——抗法,洋务,到头来北洋舰队还不是全军覆没;救亡图存,在日本人强大的攻势面前,一切努力都成了徒劳;官职、名望,想要的都有了,可我唐景崧还是一无所有;理想、希望,一个人看不到前路在何方,他又能做些什么……
光绪二十一年的春天,整个中国都陷入一种“慷慨上书以求保台”的风潮中,以广东举人康有为为首的一千三百余名举子联名上书,痛陈“弃台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与此同时,丘逢甲那封《万民誓不从倭》的血书也从台湾送到了紫禁城,得到的却是朝廷“议和已定,无法挽回”八个字的批复。丘逢甲悲愤难抑,一句“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令天下人尽动容。
就在百官士子纷纷上书的同时,张之洞致电唐景崧,提出了“聘用英国人守卫台湾,借助英国海军以庇护台湾”的建议,力主“远交近攻”,“以重利求大国力助”。当天,唐景崧亲自拜访英国驻淡水领事金璋,提出纳台湾于英国保护下的建议,并请求金璋将此请求转达英国公使欧格纳。然而张之洞与唐景崧的努力很快落空,此时英国已与日本秘密结盟,不久便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唐景崧遂求助于曾经兵戈相见的法国。
镇南关失利后,法国并没有放弃对台湾的野心,在得到唐景崧的请求后立刻与西班牙密谋运作此事,却遭到了德国的坚决反对,迫使法国借口条约既成而收回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