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孙开局把朱元璋压入大牢 > 第14章 迁都的争论

第14章 迁都的争论(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说好败家子,比朕都有钱?异世科技帝皇新罗残唐五代第一部:王风委蔓草重生南美做华工家兄朱元璋五代十国之铁马骝南陈帝业我对三体世界讲话:相信光!朕的身边全是逆贼大明小相爷女尊:我的老婆是武大娘大秦:自爆穿越,我为秦续命千年叶罗丽仙子穿越不同世界穿越时空之抗日猎人家父唐高祖吴主手持玉玺,谁惹砸谁,老朱麻了三国召唤之巅峰之上大明:穿越朱祁钰,带领大明走向日不落

他说道:"儿臣资历浅薄,现在就监国,恐怕有些力不从心。有些要紧的事,还是需要父皇亲自办。"

朱标问道:"是什么事?"

"迁都!"

元末大战,北平惨遭蹂躏,城池残破无比,到处断壁残垣,直到洪武二十七年,北平地区的人口才增长到十九万户,田亩六万多顷。

朱标说道:"迁都北平,首先要疏通大运河,使得南北漕运畅通无阻,不然,南方物资难以运到北方。"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元朝又开凿济州河、会通河与通惠河三段河道,使运河不再绕行洛阳。

但会通河开凿不久,即出现了水量不足、航运受阻的情况。

到洪武初年,会通河年久失修,彻底荒废了。

为了向北方运粮,明朝只得走海路。海上风大浪急,经常出现船毁、人亡、粮翻的惨剧。

除此之外,海上运粮船常遭倭寇和海盗的袭扰,损失惨重。

会通河全长近五百里,疏浚工程耗费繁巨,初步推算,需银四百万两

如今东倭北虏都挺消停的,朱元璋也想了了这一心愿,说道:"那就修河。"

朱标道:"儿臣提过,但大臣们不赞同,说是太扰民。"

对于修河,朱元璋也是心有余悸的,数十万精壮民夫聚在一起,若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其中煽动,后果不堪设想。

元朝灭亡很多原因,贾鲁修黄河就是其一;

隋朝灭亡很多原因,最大的一是征高丽,二是修运河。

朱允熥接着:“这是官员们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借口,河运不通,如同经脉堵塞,怎么能置之不理。”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允熥所言甚是。此事交由你二人负责。”

第二天上朝,朱标再次提出疏浚大运河,以及重建北平城的计划。

刘三吾是个人精,立即问道:"市井间谣言纷纷,说朝廷有迁都北平的打算。请问陛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朱标和朱允熥原计划事先不声张,而采取温水煮青蛙的办法,造成既成事实之后,逼群臣接受。

但这么大的事,根本瞒不住。

朱标没有说话。

想要开扇窗,他们也是不会同意的,那就干脆把房顶掀了。

朱允熥干脆利落地答道:"不是传言,是真的。"

朝臣们一阵错愕,纷纷问:"迁都?为什么?"

朝堂之上,反对迁都北京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的紧皱眉头,神情严肃,认为迁都乃是劳民伤财之举,会给朝廷和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有的慷慨陈词,认为北平太靠近鞑靼,极不安全;

有的大臣忧心忡忡,担心迁都动摇江南民心,恐怕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作乱。

朱标端坐在龙椅上,不为所动,心里跟明镜似的。

朝中大臣多为南方籍,迁都北平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极力反对,打的是忧国忧民的招牌,想的却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大臣们的反对之声愈发激烈,他们叩头请罪,祈求皇帝收回成命。

朱标一向很尊重朝臣的意见,但这一次,他要坚持到底。

允熥还小,不能把什么麻烦事都留给他。

朱标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

“诸位爱卿,迁都之事关乎国运,朕岂会轻率决定?北平乃是我大明北疆重镇,战略意义重大。如今京城偏安江南,北方边患不断,实非长治久安之策。”

“再者,朕已决意疏浚大运河,若迁都北平,一则可加强对北方的掌控,二则可利用漕运之便,繁荣京师。此事利在千秋,利在万世,朕意己决,卿等休再多言。”

部分大臣听后略作思考,态度稍有转变,但更多人依旧坚决反对。

此时,刘三吾又站出来,颤巍巍地说道:“陛下,人心思安,一动不如一静。我朝定都南京己三十年,正是国运昌隆的时候,何必多此一举呢?”

这话,算是言简意赅说出了大臣们的心声。

朱允熥反驳道:

"正因为国运昌隆,才更需要居安思危。刘大学士难道忘了靖康之变,家国沦丧的奇耻大辱吗?"

"现在我大明的确强盛,鞑子也的确不敢南下。可是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谁敢保证强弱形势不会逆转?"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

目录
我在边关契死士!传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