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页)
是最重要的。要创造利益必须有百姓,想要百姓就得有大片疆土。
其实大明的疆土很广可谓是幅员辽阔,很多地方地广人稀,要更多的地方也没有太大用处,所以这也是明太祖立下祖训,不准主动打击周围番邦外国的原因。当然什么以好战暴君为例,国家社稷兴亡。劳民伤财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礼仪之邦以理服人等等都是明太祖所谓的理由。
在某些方面说,明太祖朱元璋的这列举不征之地的祖训有些好处,国家朝着繁荣昌盛发展。和平发展是好的,于己于人都是如此。只不过这条政策适用于国力昌盛的时期,到了弘治年间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因为随着先前三朝与鞑子的战斗,以及大量内斗风起云涌,国力开始空虚,国家走了一段下坡路。到了弘治年间虽然一切局势都稳定了下来,被人称作弘治中兴,但是也实难和明初相比。同样国家在番邦的威严,也不能同日而语,万国来朝的盛世更是想都别想。边疆的胡人甚至又开始烧杀抢掠名,曰打草谷。
弘治年间,朱佑樘在位,各地战乱不断愈演愈烈,边境也开始出现倭寇流匪马匪和番邦小股摘掉标示亦军亦匪的军队,虽然都是半遮半掩的行动,没有撕破脸皮和国与国之间的对垒,但是百姓却深受其害。
大明常年不征,四夷已然忘却大明的威严和实力,而几次战事的不给力也注定让旁人看轻大明。故此,就连安南这等百姓贫瘠人如柴猴的番邦小国也敢咬大明一口,更别说北方那些向来战斗力高于汉人的游牧民族了。
弘治一朝注定是个表面光鲜内部已经糟成一团的时代,宦官上位贪官横行,九爷五爷等封疆大吏龙威虎将不敢重用,藩王四处疑似作乱,东厂西厂锦衣卫轮番迫害群臣。加之杨廷和杨一清等治世之能臣家中接连有丧事,或身体抱恙,总之朝中难有长期担当之人,文臣之中无领袖人物,从而内斗不断乱无章法如同一盘散沙。
前脚你一走,后脚我就改天换地,把你的政令全部推翻,但这往往是错误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心胸狭隘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即便陆炳这等没心没肺之人也不例外,但文官尤甚。
第九十章 安南国
弘治一朝内忧外患,看似是弘治中兴,但实则可能是亡国一朝。朱厚照即位的时候年纪并不大,隐忍重用大臣包容文人的狭隘保护势弱的一方,在诸多平衡之下,国家政权慢慢地恢复了平稳。百姓不认这个帐,对朱厚照那是一个敌对。殊不知固然朱厚照做的有不到位的地方,却也不是他的主要责任,而是前朝留下来的积弊,种下了恶因才结下了恶果。朱厚照非但没有加剧恶果,反而尽力弥补,如此还被诸多百姓不解,实乃皇帝之中较为冤枉的人。
这些陆炳原本看不太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几经沉浮终于在身心上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陆炳方才看明白了这一切。但普通百姓就不知了,朱厚照性格又是矛盾的,一方面好大喜功喜欢张扬,一方面他又十分务实,认为这等事情实属正常理所应当不值一提,所以很多时候并无官方信息,对百姓的误解不禁止更不解释,甚至懒得解释,造成误解加深等等等等。
而嘉靖朝能有初期的繁荣和平和态势,也全得力于朱厚照的治理,朱厚熜属于得了朱厚照的好处,这叫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当然陆炳之所以之前处处维护死去的先帝朱厚照,不光是因为朱厚照是陆炳的莫逆之交,两人惺惺相惜虽感情不深但是交心的朋友,甚至是可以托付生死的朋友。其次,虽然陆炳当时没有看透国家政权和内部事务的一番事情,但却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看出朱厚照的贡献。朱厚照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抗朝臣所冠下的违抗祖宗规矩的不孝罪名,东征西讨打下一片安宁的边疆。
可惜英年早逝。朱厚照被害死去后,嘉靖皇帝朱厚熜开始了平和的治国之策,因为受了朱厚照大刀阔斧改革的利益,所以朱厚熜成了百姓口中的明君,他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治国之策的正确。当然准确的说,治国之策也是杨廷和和杨一清的治国之策,因为当时朱厚熜的控制权并不大,嘉靖初期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权利抓在他的手中。这就是为什么陆炳要帮朱厚熜夺权的原因。
在陆炳出征倭寇,回来后反被处罚之后,堆积在大明边境的不安开始爆发了。没有人知道朱厚熜为什么要冷落陆炳,甚至牵连到了随军的这一大群有功之臣。旁人并非想不到朱厚熜的小心眼,因为所看的景象很简单,出征打仗胜利反被贬,无非是为了打压陆炳。防止一家做大。
这样的朝廷,谁还会为国效力,还有哪个大将敢大胆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