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3/4 页)
古人进攻的步伐。
原以为汉人绵羊一般好欺负,是手到擒来的,可是他们错了,在对南宋的进攻当中,足足让他们的两代可汗相继离世,蒙古人最终征服了汉人,但汉人却也让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看人看似被征服了,蒙古人记恨汉人,把他们视为最低等的动物,甚至连牲畜都不如。汉人被打压下去的热血再次沸腾起来,蒙古人的屁股还没坐热,元朝还没有一百年,就被明所灭。
自古以来,汉人是最恭顺的民族,却也是最血性和最不屈的民族。一旦有情况发生,屈辱达到了临界点,聚众闹事占山为王那是常有的事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有作乱不迅速遏制,就会烽火连城蔓延全国。
防洪之术,不在于堵,而在于疏,治民亦是如此,陆炳不希望自己掌握军政大权后,在这段特殊时期对自己同民族的百姓进行打压,因为这种血性是好的,起码还证明这个国家有真正的男人存在。陆炳知道,不到一百年多后,清朝会入关,他活不了这么久,虽然希望有能力改变历史,但却可能无法改变这一切的发生。陆炳知道自己也不过是个历史长河中的流沙,但那时候才是汉人真正血性灭亡的时候,这让陆炳感到荒凉和悲哀。
满清通过同化,奴化,剃发,以温水煮青蛙的办法,慢慢地把汉人的血性给消磨殆尽了,真正的勇士都被杀了,剩下的也在隐忍中死去。说句好听的是满清最终被汉人同化,可说句不好听的,那边是“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至于汉人何时能够再度燃起斗志,陆炳不知道,起码他穿越前的那个社会,华夏巨龙依然在沉睡。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坚韧的汉人也是聪明的汉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自己搞内斗那是经常有的事儿,打起自己人也比打谁都狠。所以陆炳没有大规模调动各地卫所的部队去边疆或沿海守卫可谓是明智之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接二连三的起义战事却迅速被当地守军镇压,也证明了陆炳猜测的准确。
第七十五章 大漠
京城三大营是永乐皇帝朱棣建立的,乃是国家陆军力量的精粹,除了五军营有一部分是各地卫所和备操军轮番进京,实行“番上制”以外,其他两大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则是常备军。
军队之中,老兵是财富,不光可以传授新兵作战经验,更能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而且老兵虽然性子痞了一些赖了一些,某些老兵还有些怕死,但总归大多数还算忠诚,对部队也有感情。
军队之中多有这种老兵新兵的传承,而新兵伺候老兵,给老兵洗衣服洗裹脚布这是亘古不变的事情,俗称为规矩。而作为国之精锐的三大营,却曾经有过断茬。正统年间,大太监王振蛊惑皇上朱祁镇御驾亲征,与土木堡三大营几近全部折损,共有二十余万人死亡,记载数据书之百万之众,想来加上随军民夫和后勤部队,人数也相差无几啊。
正统末景泰初,京城保卫战,于谦带领留守京城的三大营预备军打赢了对瓦剌的战役,赶走一代霸主瓦剌的也先之后,于谦做出了一个决定,解散三大营,把剩余不对混合编排,以团练为单位,此乃团练制。
到了朱祁镇夺门之变,把弟弟朱祁钰赶下皇位,自己夺回大宝之后,团练制也走向了灭亡,三大营重新恢复。经过几次编排,不管是在战斗力上,还是军旅风气上,三大营都不复当初。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很强,还是国之重器,是保卫京师保卫皇上的主力部队。比起各地的卫所来说,差的不是一两个档次,即便是面对装备精良的陆炳私军,以及有陆炳资助的山东响马蔡龙羽部也不相上下。
三大营除了留了适当的人守卫京城以外,主力部队被陆炳安排着向古田进发,以平息古田暴乱。
至于叶尔羌汗国方面。陆炳则暗自犯愁无兵可用,无奈之下只好让自己山东的兵马出征。对此梦雪晴持反对意见,认为这般一来不光暴露了实力,更可能因此消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军事力量,即便是最后打赢了,也不过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亦或是兵不成兵难成大器了。总之即便全须全尾的回来。这些兵也不会留在陆炳手中,还是会被朱厚熜以这样活着那样的名义收编。现在朝廷没办法只能让蔡龙羽管着,蔡龙羽受夏大德的制衡陆炳的操控,可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只怕这支不姓蔡也不姓夏更不姓陆,还得姓了国姓朱。
陆炳只说了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国之大任前。私利若鸿毛尔。”
蔡龙羽和李祥的情况不同,蔡龙羽是响马,是真正的土匪,相比之下李祥只能算得上流寇。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