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页)
物业等非核心业务的进项。1996年下半年,受纽约股市上扬的影响,香港股市也一派兴旺。从年底起,零售业也出现复苏景象。但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零售业仍在困境中挣扎。1997年首9个月,零售业总销售额货值1766亿港元,比上年增长7。5%,剔除通货膨胀率5。9%,实际增长只有1。6%。若计零售业中的百货业,情况更令人担忧,首9个月比上年同期只增长了0。87%,还不到1%。
是年下半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股市持续下挫,总市值损失2—3成。股市萧条,直接影响市民的消费水平。因此,香港百货业要走出困境,还有漫长的路程。
香港的百货业分华资、英资、中资、日资四大阵容。
华资两家最老资格的永安、先施已显老态龙钟,数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永安情况最令股东担心,永安曾于1989年引进日资,将4成股权售予西友百货,暂得安宁。其后永安难安,1994年营业亏损3400万港元,到1995年增至1。29亿港元。1996年永安将旺角的一家百货店结业。另一家者牌的华资瑞兴百货,1996年2月底的年度亏损较上年增加一倍,为1100万港元。
华资中,成绩骄人的是长实黄埔系的百佳超级市场(原属英资),至1997年6月,店铺数目已达170家。该集团多以中小型店为主,店址多靠居民区,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对于香港零售业的现状,其母公司屈臣氏发言人表示出担忧,声称超级市场七八十年代的好日子一去不再重返。
相对英资在其他领域的衰败之势,英资百货难得地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稳健的姿态。
英资百货主要是惠康、连卡佛、天祥、马莎等几家。惠康属恰和系牛奶国际,是香港拥有网点最多的超级市场集团,1997年分店数达210家,以中小型店为主,经营范围主要在城区。除惠康外,信和自己还拥有“7—11”便利后系列,分店数近300家。
马莎是英国著名的全球性百货集团,在香港零售业谈风萧瑟之对,马莎仍逆市而上,业务稳步增长。1996年1月26日《东方日报》称:“马莎百货在港分店已增至8家,总楼面达11万英尺。公司发言人曾透露,预计到2000年,分店总数将为现时的两倍,由此可见,马莎在香港百货市场的势头正与日俱增,足可媲美过往日资百货公司的地位。”
连卡佛是香港最老资格的百货公司,1985年随母公司会德丰一道被华资包玉刚集团收购。但连卡佛本身却无变化,并未因为控股权在华资而淡化英资色彩。该集团始终保持了高档、精品、名牌的特色。
香港四大百货资本,数英资状况比较好。绝大部分英资商家仍表示,在香港发展步履维难,能保持现状就是胜利。计划增设分店的马莎百货,亦是小心翼翼,绝不作冒进之举。
中资百货均由内地的国营企业在港经营,是广义上的国货公司,货源来自内地,以其价廉而受到下层香港居民的欢迎。70年代是国货的黄金时代,有中国国货、大华、裕华、中艺、中侨、新中华、新华等几十家,店铺130多间。当时内地物质紧张,连火柴、香烟、肥皂等都要限制供应。国货公司推出“香港付款,内地提货”的举措,方便了回内地探亲的香港同胞和途经香港回国的海外华侨,生意兴隆,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80年代,内地商品日益丰富起来,加上香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国货的地位一落千丈。到1988年,国货在港的分店数剩下50多间,风光不再。90年代的国货公司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一是店铺面积扩大,二是引进洋货。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货店仍感不支。1996年2月,中联国货位于整湾的一家大型店关闭。1997年是国货公司的灾难年,先后结业的有:中侨国货在旺角和油麻地的2家大型店;中国国货荃湾百货店;中建国货深水措百货店。据1997年10月传出的消息,中都国货已宣布于1998年3月,将元朗的店结业;东江国货公司也宣布1998年3月,将屯门店结业。
中资在超级市场行业,取得一定的成效。较大的有华润集团所属的华润超市连锁店,内地主管部门是国家对外经贸部;另一家是广南连锁店,母公司是广东省政府驻港商业机构粤海集团。
香港的零售业中,中资以经销鲜活食品在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举足轻重。
日资百货在全盛时分店数为26间,因都是大型店,加上地理服务等优势,在上万间的香港百货店中,市场占有率竟高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