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他必须寻找合作伙伴,于是才有了徐小平等人的加盟。不过,这个时候的俞敏洪其目标是享受一种共享创业的快乐,仍然没有非常明确的远大目标。
2000年,新东方原先松散的各块业务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一个大概念公司——东方人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东方各###们将他们的身家都押到了俞敏洪的身上。此时,“新东方”的品牌无比清晰地进入了他的意识里,也让他真正感觉到了一种源自使命感、责任感的压力。此后,新东方以一家企业的气势开始腾飞:投入大笔的资金建新东方总部,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分校,将原先的各块业务进行规划调整,制订新的发展计划……自此之后,俞敏洪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指向“提升新东方品牌形象”这个目标。他知道,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目标作为前提,做好小事只能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而无法指向最终结果。曾有这样一个细节,2001年,一向发言不需要书稿的俞敏洪也开始照稿子宣读,唯恐稍有不慎,影响到新东方的声誉,影响众人的利益。
从此,新东方摆脱了原先那种占山为王的局面,“新东方”成为所有新东方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为新东方所有创业者倾力打造的“一座美丽的建筑”,并义不容辞地承载了所有学员和家长的梦想和期望。而俞敏洪的新目标就是要维护好“新东方”,确保它成为超乎原来“满足个人温饱的手段”的存在意义,不仅是实现###们梦想的“梦工厂”,也是学员们实现出国留学、升学升职的“造梦工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胸怀大志,能做小事,已经境界很高,但到最后还是不一定能做成大事。人做事情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自始至终、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就是荀子所说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既然定了一个目标,既然知道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能把目标实现,剩下的就是一以贯之的做事精神,定下心去做,认认真真去做,最后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这就是“用心一也”和“用心躁也”的区别,也是做事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
对一般人来说,锲而不舍是一种美德,对创业者来说,锲而不舍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
少年时代贫穷的农村生活,使得没什么资本的俞敏洪深深知道,只有通过不断坚持,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譬如,从1993年到1998年这五年间,俞敏洪平均每天上课10小时,最多一天能上16小时。很多老师都顶不住,倒下了,只有他始终坚持不懈。
于是,有人这样评价俞敏洪的这种执著精神:艺术家千百次地重复着一个个唱段,他则重复着单词、短语和句子。两者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参悟,终至出神入化。
与很多创业者一样,创业之初,俞敏洪曾感到特别痛苦,特别无助,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没有生源,没有老师,没有能力应付社会上的事情,同学好友们都去了国外,而自己正在干着一个没有希望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俞敏洪仍然坚持了下来。
他曾经为了摆平一些关系而硬着头皮请警察吃饭,结果自己喝昏了过去,差点丢了性命。
他曾经为了办学执照的事情,与当地教育局软缠硬磨了半年。1993年,新东方正式创立,到海淀教育局申请,不批准。当时有规定,私立学校办执照,必须是退休人员、副教授以上职称才有资格,俞敏洪却连一条都不“够格”。他毫不气馁,“磨”了6个月,终于拿到了一个临时办学执照。
他曾经一个人在北美大陆狂奔,磨破嘴皮子,为的是将后来构成著名的“东方马车”的另两名成员徐小平和王强劝说回国,从而成就了新东方的第二次飞跃。
……
后来,俞敏洪谈及他做新东方的心得时,这样说道:
任何一个伟大的东西,你分到日常的每一天去做,都是很小的事情,甚至是很无聊的事情,对吧?但是你得认识到,日复一日地,你跟政府领导吃饭;日复一日地,你背着书包去上课;日复一日地,你处理新东方内部员工琐碎的事情……这些东西是需要你有强大的现实主义精神才能做成的。
很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艰辛,这些艰辛后来凝聚成了新东方文化的最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自始至终的坚韧不拔,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