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政策制定者通常会发现公布政策并劝说公众遵从政策安排有助于实现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人们相信决策者的公开声明(当然如果它值得信任的话),那么就会预期通货膨胀率将要降低,因此工资和物价的上涨需求也将随之进行调整。公众的合作会帮助中央银行更加容易地实现低通胀目标。”简单地说,如果公众相信美联储会一直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那么当经济升温或成本上升时,因为人们相信美联储会抵制住通胀压力,所以要求涨工资或提高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会更小一些。于是,美联储可以在不抑制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保持或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率。
伯南克的信念伯南克的美联储规则支持者过去主要关注的是货币供给增长率这一目标。20世纪70年代时,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很多中央银行开始设立货币供给量目标。在美国,1978年《充分就业与均衡增长法案》要求美联储每年制定两次年度货币供给增长率目标,并向国会汇报。刚开始时,美联储主要关注的是货币供给的窄口径指标“M1”,它仅包含现金和支票账户。然而后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类似于支票账户的新资产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于是美联储转而使用货币供给的宽口径指标“M2”。美联储希望社会公众能够了解较低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较低的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更易于美联储降低通货膨胀率。根据《汉弗莱…霍金斯法案》的要求,美联储主席要每年两次向国会汇报新制定的货币政策。这一报告制度的名称也被叫做“汉弗莱…霍金斯听证会”,取自法案的发起者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和众议院议员奥古斯塔斯·霍金斯(Augustus Hawkins)。
不过遗憾的是,事实证明货币供给增长率指标经常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问题在于金融创新模糊了货币(这里指的是类似于现金和支票账户这样的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较差的储蓄存款之间的界线。例如,支付利息的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与支票账户很相似,但是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储蓄产品。如果货币市场基金账户发展的速度很快,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经济体内的货币或流动性会增加,从而会进一步促进消费以至于带来通货膨胀风险?又或者这是否暗示投资者正在寻找安全的投资渠道,因此说明内需不足,通货膨胀率将要降低?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统计数据显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但时间上会有一两年的滞后——名义GDP增长率的提高(参见图7—1)。然而在近来25年间,较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带来的GDP增长率却很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美联储打算设定货币供给目标时,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非常不稳定了。正如加拿大银行前任理事杰拉尔德·鲍伊(Gerald Bouey)所说的:“不是我们打算抛弃货币总量指标,是它们抛弃了我们。”图7—1 货币供给量与GDP增速尝试新的政策货币供给量目标失去了作用,人们又把目光逐渐转移到了通货膨胀目标上面。相对于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率来说,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控制力较弱——中央银行会公开向民众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引导群众相信任何通胀压力都是暂时性的。
衰退迷思 大萧条对伯南克的启示
上个世纪美国的中央银行曾犯下两个严重的错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大通胀。这两起危机对伯南克的观点影响很大,从他的学术成果可以看出他对大萧条非常感兴趣。在一本有关大萧条的著作中,伯南克写道,“我相信自己是大萧条痴迷者,就像有些人热衷于研究美国内战一样。”
20世纪30年代的数据可以说明伯南克为什么把大萧条视为经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1929—1933年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竟然下降了30%,已经处在崩溃边缘。工业产值的下降速度甚至更快:到1933年时,工业产值已下降到仅相当于四年前产值水平的一半。失业率飙升到25%(参见图8—1)。通货紧缩开始大行其道:物价水平下降了25%(参见图8—2)。正如下面我要谈到的,通货紧缩严重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货币政策。很明显,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经济衰退,那么从大萧条这个史上最糟糕的经济崩溃危机入手是再好不过的了。
伯南克的信念伯南克的美联储伯南克热衷于研究大萧条并不仅仅是出于学术兴趣:这能给他带来一些有关货币政策前景的启发。正是源于对大萧条的研究,伯南克终于意识到一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