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3/4 页)
后没什么便宜占。所以,只好将敌人胖揍一顿便班师回朝。有时候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还会被敌人追击,吃个闷亏,窝一肚子火。
这种局面有没有办法扭转?李潜心里早有了答案。对于国家而言,战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是土地、人口、资源等方面。唐灭吐谷浑和高昌便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因为道义。比如大唐与高丽的战事,便是因为百济与高丽想灭掉与大唐的属国新罗,新罗遣使向大唐求救,所以大唐才会征伐高丽。为了利益而战,大唐能得到实惠,所以在灭掉了吐谷浑和高昌后才会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将它们的国土纳入大唐的版图。至于后一种道义之战,大唐存粹是付出,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才会打打停停,出现反复。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将没有好处的道义之战变成有利可图的利益之战。
如何转变?李潜脑海里浮现了前世西方国家的殖民政策。殖民政策虽然充满了罪恶和血腥,但这是对被殖民的国家而言。对于大唐而言,在占领的土地上采取殖民政策可以消除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减少战争带来的国力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所以,李潜一直在暗暗开展殖民方面的准备。具体的办法就是利用钱庄刺激工商业展,慢慢将商户变成具有资本家特色的企业主,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们讲目光投向殖民地。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李潜倾注大量的精力,所以在这件事情没有做完之前李潜不准备当焦点,哪怕是李世民让他做也不行。于是在李世民下了第二道封赏圣旨后李潜立刻上表请辞。
二八二章 侯君集
二八二章侯君集
李潜的第二此上表请辞的可就不仅仅是爵位和散官了,他连兵部侍郎以及现在干着的驾部郎中、大唐钱庄总督等职务统统请辞,只差挂冠归隐告老还乡了。这哪里是什么请辞上表,简直就是赤1uo1uo的撒泼耍赖。他这份上表分明就是在说,“陛下,您要再封赏我这么重,我就撂挑子不干了。”
看到李潜完全就是耍xìng子的请辞,李世民哈哈一笑,紧跟着下了第三道圣旨,这道旨意跟第二道差不多,唯一的差别就是取消了赐食实封三百户。
这个食实封便是众人眼红的焦点。兵部侍郎是职事官,当这个官得干大量的具体工作,坐在这个位置上若是干不好会被上级乃至李世民训斥,还会被下级挤兑甚至架空,成为别人的替罪羊,是否能得善终都很难说。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能力的官员还真不敢觊觎这个职位。所以,李潜当这个兵部侍郎别人肯定不会眼红。银青光禄大夫是只有品级不干事的虚职,除了面子上好看根本没什么实惠。别人犯不着为此眼红。
武威县公是爵位,大唐立国以来封出去的爵位可谓车载斗量,但除了裴寂、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四十三名功臣外,没有任何一个食实封(这些人中裴寂、封德彝、杜如晦、杜淹等人已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从食实封与不食实封的差别说起。食实封就是被封的人在某个地方选定符合朝廷封给他数量的人家(比如三百户),以后这些人家每年的赋税不必上缴地方而是直接jiao给他。不食实封呢,就是按照每户缴纳的赋税是多少乘以被封的户数,每年朝廷将这么多的钱粮拨给被封的人。
从表面上看好像。食实封与不食实封的差别并不大,而且不食实封还能直接领取,省了不少事呢。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可谓天壤之别。先是户与户之间的差别。三口之家也可以算一户,十口之家也算一户,三口之家的赋税总额能与十口之家的比嘛?答案很明显,根本不能。所以,食实封被封的人可以在选择农户时尽量选择那些儿子们多的(女儿多的没用,出嫁了就不在这家jiao税了),这样就能多得一块。其次是不食实封采取的虽然说是平均计算每户的赋税额度,但不可能每年都算一次,事实上有时候基本标准(每户平均赋税额度)十几年不调整。所以,不食实封比食实封在这方面就差了许多。至于其他差别比如钱粮折算等等还有很多。总之一句话,同样户数的封爵食邑,食实封得到的钱粮比不食实封要高了三倍不止。
其实李潜根本不在乎这点钱。他现在可谓富得流油。当然,他有钱并不是因为他管着钱庄以权谋私得来的。他可以对天誓绝对没有贪墨过一文钱。他的财富绝对是干干净净用血汗换来的。他的财富有三块来源。一是四海商号的股份分红。二是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以及安兴贵主动送给他的。这些财产可都是他拿命换来的,可不是别人以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