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然而这个如今看来土得掉渣的旧片子,却这样深深地打动你。
让你唏嘘感叹,甚至心酸。
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1994至2007,十四年时光。
时光是世间最无法衡量的一种东西。十四年有时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有时却堪称漫长。十四年对有些人来说什么意义也没有,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生活没有任何变化。十四年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意味着无尽的可能,包括打碎一个旧世界,再造一个新世界。
这十四年,对于魏文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湖南广电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电视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熟悉十四年后的情形却不了解十四年前的状况的人们来看《跨越》,如果不细加留意,几乎难以觉察到魏文彬在其中的身影。他那时远没有现在这样高调,远没有现在这样“洋气”,远没有现在这样富态和威严。
他那时是这个节目的“主谋”,却并不出任这个节目的主角。他是这个节目所要记录的事件的绝对主角,但他在节目中的位置却一点也不重要。他没有单独的画面,也没有单独的讲话段落。节目里很不显眼地留存了他三两句同期声,如果不是他那一把略略嘶哑的常德乡音太富特色,熟悉他的人都很容易错过他在节目中的存在。解说词提到很多人的名字,但不曾提到他的。
无需辨别这是拍摄和编辑的无意为之还是魏文彬自己的有意为之。魏文彬是深具政治智慧的人,《跨越》一片,显然负有特殊的政治使命。
我不得不用慢放和定格的方式来仔细辨认他的身影。
他的身影年轻得令人感慨,单瘦得令人心酸,“土气”得令人莞尔。
真是难以置信,日后挺立在中国电视改革的潮头、被各种镜头仰拍得高大威猛的人,会是《跨越》里这个单薄瘦削得令人心酸的人;日后引领湖南电视台变成中国最时尚最前卫的电视台的人,会是这个“土里土气”的年轻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跨栏(1)
有人说,马栏山上的跨越,就是跨栏,跨栏是什么呢,就是障碍跑。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马栏山通往魏氏梦想的路途上,的确关隘重重。
5.1 老台征地的故事
覃晓光 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魏文彬“超常的战略眼光”。
70年代初湖南电视台最初建台的时候,也要征地。那时征地不像现在,没有一定之规,地方党委和行政领导这方面权力极大。当时主持省委工作的领导让湖南电视台筹建班子自己找地,找好了他们去看,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撒石灰,走到哪里算哪里。
“这个没有考证的啊,当时电视台筹建班子的人一路走一路讲,可以了,这个地有蛮大了,莫往前走了,还往前走就太大了,司令政委本来走得兴致勃勃,听了这个话,就停下来了,结果老院子就留下了大概四十几亩地。”
尽管覃晓光强调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很多人都相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闲庭信步式的圈地运动,多么难得的历史机遇!据说当时湖南省有关方面对于兴办电视事业高度重视,长沙市有一位国土干部对电视台这么随便圈地表示了异议,差点惹来大祸。“省军区的领导就说,这个人怎么阻挠我们大力发展革命新闻事业,查一查他家里有没有反革命!吓得这个人再也不做声了。就是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我们办电视相当有利,如果我们考虑长远一点,还往前走一点,湖南电视台后面的发展余地就会大得多。”
人们不由得兴致勃勃地展开猜想,假设当时跟在省领导后面撒石灰的人是魏文彬,历史将会变成怎样。
这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假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定的情形,一个时代也难免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历史的确有可能在某些“异数”的作用之下,发生跳跃式的前进。魏文彬这样一个人,在他现在所属的时代,就是不小的一个异数。
覃晓光说,他觉得魏文彬最了不起的就是他超常的战略眼光。
“他考虑问题从来不是只考虑眼下,而是考虑很长一段时间。就讲征地这个事情,按传统的搞法,建一个广电大楼一百亩地两百亩地不得了了,他要征两千多亩!当时我们都觉得征这么多地干什么,是不是太大了。当时省计委有一个领导,不好讲是哪个领导,明确地反对。人家一般的广电中心都是一个楼,他一开始设想的就是一个城,一个广播影视文化城,根本不是一个楼的概念。在方方面面不理解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