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道,这需要从基础做起。要真正让个人的用心、个人的言行与团体的运作相符顺,真正将个人的业力融入团体的共业当中,依止师长,依靠同行,依据佛法的业果法则,勤勤恳恳地种下成佛的善因。如果我们对总别没有认识清楚,没有真正发心、积极参与的意识,我们的业力就会与团体的共业相隔阂,就体会不到团体的功德,感受不到团体的殊胜,很容易随业流转。
那么,怎样检验我们的发心是否纯正,参与是否积极,总别是否认清呢?这就要看是否能够安住当下,勇于承担。团体里的很多事情我们本应该做而实际上又不喜欢做、不愿意做,这就是内在我执、法执的表现。我法二执是我们学习上最隐蔽、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会左右我们的知见,障碍我们的发心,削弱我们的热忱。怎样去突破?这就需要安住当下,勇于承担。
祖师大德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告诉我们要能够安住当下,要学会随遇而安。我们的团体并不局限于一两个寺院,我们的事业也不只是在一两个地方发展,我们的人才更没有局限在固定的岗位。因此,要随顺缘起,好好学习、深入体会,台上台下、人前人后,无论到哪里,都是团体最好的安排,不管在哪里,都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要突破自我的习性,摈弃自我的成见,哪怕明天即将转换角色、调换岗位,今天依然认真负责、拼命努力。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认真对待现前的每一个不同的缘起,好好珍惜现前的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我们在承担事情的时候,如何面对各类事项,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别人的感受,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地方。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上交,否则稍有问题就想逃避。老老实实地直面问题、兢兢业业地克服困难,这样,问题和困难就变成我们提升的机遇。另外,我们发心承担时不要呆板地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彼此相待、相互关涉、流变不息的人、事,要善观因缘、把握契机,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创造对总别、对自他、对现前和究竟都有利益的缘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食物养色身,佛法养法身
原题目:《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6…12…15
核心提示
我们知道“吃饭”是延续色身的重要方式,但是对以何种方式来延续法身慧命却不得而知。法身慧命的滋养,就是佛法,而对于佛法的信心,就是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
晚上上完课,几位法师到丈室亲近和尚。
最近一段时间,和尚常常提到信心的问题,今天也提到了这个话题。和尚说:“学习佛法,靠的是信心,没有信心就学不下去。做事情也是一样,只要有信心,就肯去干。就好像吃饭这件事,你相信吃饭能够解除饥饿,相信它有营养,才会去吃。”
弟子:“有的时候,饭菜的味道不是很好,或者自己胃口不好,但还是要吃下去。”
和尚:“对。修行就像吃饭一样,不修也会死。不吃饭,死掉的是色身;不修行的话,法身慧命就死了。”
弟子:“看来,我们要建立终极信仰,就要建立像对吃饭一样的信心才行。”
和尚:“不仅如此,还要养成一定的习惯。比如吃饭,最好是要饮食知量,并且几点吃东西,要形成规律,不能随便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修行也是一样,要定时定课定量,这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一个为色身,一个为法身。”
从来没有觉得吃饭这件事,还能有这些说道。也很难把这从小到大每天都重复的动作,和修行联系起来。总觉得,打坐、诵经、拜佛是修行,其他的就不是——虽然从理论上知道我们做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可是实际上,却很难将它们同修行结合起来。
我们每天都会吃饭,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对于“为什么要吃饭”的这份“信心”,也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什么原因,忘记吃饭这回事,但是真实的饥饿感会让我们在不久的时间内又提起对吃饭的“好乐心”。不过,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我们对吃饭的信心或好乐心来自于哪里——分析这个问题也确实不是很必要。当然,也有人专门从事研究“吃”的学问,去琢磨怎么吃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对这件事,还专门起了名字叫“营养学”。从事此事业的人,会花精力在“吃”这一方面做推断、试验、论证等。其他不研究的人,依照这些专业人士得出的结论,使“吃”的质量更高。
我们这般呵护自己的色身,是因为它是看得见、有感觉的,并且是人最为执著占有的一种东西。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