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挥型蛞诿涝��丛斐��2万亿美元的MBS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超过1万亿美元的债务抵押的凭证CDO,保障产品超过了62万亿美元信贷违约的CDS以及债券保险公司万亿美元的担保产品。其他的还有信用卡、汽车消费化的证券化产品等。所有的流动性带动了整个市场大泡沫的产生。
这些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获得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获得了AAA的高等级标号,以光鲜亮丽的外表出现在债券市场上。经过一系列操作,原本高风险的次级债,仍可分割出一部分评为AAA级,从而成为了投资者的一种选择。
当时,它们确实有着格外的诱惑力——高额回报率。重利之下必有愿者。在“打包”时,次级贷款的债券被分为三档:优先产品、中间产品和股权产品。优先档是其中质量比较好的,利率低。股权档的利率最高,高到50%~100%甚至可以到2倍的回报率。正是如此之高的回报,吸引了投资者,比如对冲基金。投行贝尔斯登就买了这些次级债的股权产品。
目前,美国这些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五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次级债进入债券交易市场后一度“不俗的表现”使投资者淡忘了它的风险。但是,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贷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掉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次贷危机的五波高潮
自2007年7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至今经历了五波:第一波开始于2007年7月,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从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各国联手干预;第三波,在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第四波,2008年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其股价被“腰斩”,同时美国股市剧烈震荡,标准普尔、纳斯达克和道?琼斯三大股指已全面跌入“熊市”。现在开始的是第五波,即破产高潮和政府救市,雷曼兄弟与AIG就是开始的标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初露峥嵘
2007年春,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生活在美国和欧洲的人们,以及全球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同年春,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次贷购房者。
2005年8月,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
“火”速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
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