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2/4 页)
军前来攻击山海关,但我们的兵力实在不足……”一名参将说道。
“借兵!”忽然,吴三桂咬着牙说道:“向清军借兵报仇!”
辽军众将面面相觑,他们决然想不到吴三桂会想出这样的办法,堂堂大明之师,哪有向异族借兵报仇的道理?况且,一旦借兵之后,这不等于正好给了清兵一个堂皇入关,逐鹿中原地最好借口?
但他们对吴三桂素来敬若神明。而吴三桂之前的所
,也的确在一直维护着关宁军地利益,纵然有不同的谁都没有把话说出来。
—
吴三桂从一度短暂的降李自成转而迅速转向满清借兵,,这是他地人生道路地一大转机。
人的一喜一怒。一动一静,都可能改变某种既定的行为。尤其在大事临身的紧要关头,这种情绪无不起着某种哪怕是微弱的制约作用。吴三桂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的心情既复杂而又动荡不定。心理上地,感情上的,性格上的因素都在影响着他作出选择……
吴三桂决定向满清乞师,是在形势日益紧张,深感危机的情况下作出的。满清能否同意出兵。在吴三桂看来,确有相当把握。
首先,满清与贼军各有着根本不同的利益,满清不会愿意看到一个流寇政权成为他的新对手;同样,李自成也不会容忍关外的清朝觊觎它的利益。吴三桂利用清兵打李自成,就成为了可能。
其次,吴三桂的亲属如哥哥和姨夫、他地舅父祖大寿一家及他的好友张存仁、洪承畴等全部都已降清,他们肯定会劝说清朝君臣同意出兵。再次,清朝已屡次向他发出过招降的信息,对他抱有好感。他自信自己在危难之时,清朝也会积极考虑给予帮助。
就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吴三桂也只有冒险一试了……
已经下了决心的吴三桂,当时就亲笔书写了一封信,特遣副将杨��⒂位鞴�屏��钩肌S谑�蝗照馓欤�肟�胶9兀�且辜渤凼⒕┣氡��
吴三桂以“亡国孤臣”的名义,恳请满清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以图明朝中兴,恢复其统治,但说明了这并不是降清。
并且吴三桂还给清兵规定了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口。
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关征明的旧路,吴三桂却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
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要绕路,误时日。显然,吴三桂自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地地位。从吴三桂的这个安排,看出了他把自己和清军严格的划分了开来。
最后,吴三桂郑重声明,大明为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予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在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死后,俨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自居了……
……
又说且说李自成在北京为吴三桂降而复叛已深感不安。及至他的使臣被杀,吴三桂严词斥父的信传来,知道事已无法挽回。这时,每天都有一次、多至几次快马飞报吴三桂募兵声言“规复京师”地消息,他更是心烦意乱!
百官多次“劝进”,他也无心即位,一再延期,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吴三桂投向清朝,造成吴军与清军的合势,直入北京,后果不堪设想。
招降的路已堵死,他没有别地选择,只能以军事手段解决吴三桂问题。于是,他便调集部分骑兵先行,以军事压力来威胁吴三桂。
李自成决策出师山海关,遭到他的几位重要谋臣将领的反对。
李岩提出四项主张,其中一项主张是:“吴三桂兴兵复仇,边报甚急,国不可一日无君。吉日已经选定,军民们都在翘首以盼。主上不必兴师,若要招抚吴三桂,只要许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国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贡,与国咸休,则一统之基可成,干戈之乱可息矣。”
他是力主政治解决,不赞成派兵攻打的。
但是李自成看了他的奏疏,很生气,拒绝了他的劝告。
而宋献策更是把话说明了:“闯王去,则对闯王不利;吴三桂来京师,则同样,对吴三桂不利。”
当时这些真确的意见,李自成都没有听。开始,李自成并没有想到与吴三桂打仗,更没想到与清军打仗,乃至决定出师,也没有做认真准备,对打大仗缺乏足够的估计。
他以为占领北京,大局已定,天命归己,只需再派一支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