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页)
襄和淮东各留了十万作牵制。采石矶,亦名牛渚山,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的长江东岸,与和州(今和县)隔江相望。因为江面水势平缓;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完颜亮要在这一带渡江,采石矶就是首选。加上宋军在这里防备空虚,简直是地利、人和。只要风向一对,天和也就有了。胜利将会来得这么轻松,完颜亮想都没想到。
这其实是杨过的有意安排,由于他手头上的兵力不多,如果在长江中下游平均分配,则都显得太单薄。不如集中到两侧,空出中间,主动卖完颜亮一个大破绽。相信以完颜亮的老到,一定会选择在这边渡江。虽然这里的宋军人数很少,但有杨过亲自把守,可以说是万无一失。6000的水师,加上2000的当地驻守部队,另外还有一些乡民团练,最后再算上从对岸和州逃过来的溃兵,只有一万多人。
由于杨过身份特殊,这次又不准备以正常方法取胜,所以不方便露面。大小事情都由随军文官虞允文出头。虞允文虽为文官,却也因忧国忧民,熟读兵书。他在兵法布置上颇有见地,杨过也很是赏识。两人商议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之战法。步兵与骑兵埋伏于江岸高地之后,水军分五队,各以海鳅船(一种用车轮激水,行动快速船)和战船组成,一队泊大江中流,为主力;两队分东西两翼,成倚角之势;另两队隐蔽于姑溪河与锁犀河中,以袭击敌船和援助前阵。
虞允文还是觉得很担心,问杨过说:“殿下,我方人这么少,就算布置巧妙,也未必挡得住四十万金兵。若是失利,可是关系重大啊。要不要再从两边调些兵过来?。”
杨过说:“就凭目前的兵力,已经足够应付。如果再从别处调兵,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只要风向一变,金人就会立即渡江。还是把心放宽,抓紧时间部署军队吧。”
虞允文虽然担心,但也无话可说。
这天风向一变,完颜亮果真命金兵准备渡攻。完颜亮经验老到,担心时间拖久了,宋人各方的援兵会赶过来。这样自己渡江就困难了。趁着现在宋人兵力不足,防备空虚,就要早下手。良机可是稍纵即逝啊。
金将蒲卢浑进谏道:臣观宋舟甚大,行驶如飞,我舟既小,行驶反缓,水战非我所长,恐不可速济。完颜亮笑道:“以前朕跟梁王(兀术)追赵构至海岛,曾有大舟么?”众将听闻也是大笑。蒲卢浑满脸通红,便退下了。完颜亮暗想,这蒲卢浑还真浑。我方舟小,宋方舟大,人尽皆知。但我方暗练水军已久,这次也是有备而来,又是以寡击众。虽然船小,但是胜在数量多,有什么好担心的。加上顺风顺水,一战而胜,并非难事。
倒是这个蒲卢浑,好象第一次知道,还大惊小怪,拿这个说事,分明会动摇军心。自己干脆开个笑话,振奋下士气。
完颜亮先使部分水军佯攻以试探宋军虚实。宋军识破金兵动机,未予反击,江面并无动静。完颜亮干脆挥动小红旗,命战船数百,自杨林渡口(今和县双桥附近)出发,顺风顺水,向东岸冲来。及到近岸,突闻鼓号四起,只见宋军从岸头隐蔽处跃于滩上,严阵迎战金兵。
完颜亮一看这宋军布置,倒也严整,只是人数偏少。等自己数百条船一靠岸,几万人马一拥而上,踩也踩平了。就算遇到顽抗,后面的第二批金兵再登陆上去,肯定可以打赢。
完颜亮满意地闭上眼睛,幻想着打下了临安城,边搂美女边喝酒。突然听到旁边部下的惊呼声,连忙睁眼一看,吃惊不小。明明是顺风顺水,战船到了江中,竟然不能前进了,而且摇晃幅度很大。上面的兵士全都站立不稳,头晕呕吐。不是跌倒在甲板上,就是扶着船舷、船柱不敢松手,更谈不上瞄准发砲、射箭了。
前面的七十余艘战船离岸较近,遭到了岸上的弩箭射击。兵士们又无法还击,只能挨打。干脆纷纷跳水,朝对岸游去,确实也有许多上了岸,可惜大部被宋人射杀,留下少数也作了刀下鬼。
完颜亮忙问左右,为何船会如此。大家都答不上来,蒲卢浑想了想说,应该是船底太宽的缘故,所以在江上,行动不便。完颜亮骂道,你个浑球,方才不是说,船太小吗?船底又怎会太宽。蒲卢浑吃了个憋,满脸怒色,又不敢发作。
金军虽然人多,但由于船停在江心,无法前进,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想要退回来,又因逆风,加上船体摇晃剧烈而不能。完颜亮被气得不行,又无可奈何。
待得江面风弱,宋军水师开始反击。金军的船只依旧摇摆不定,但迫于情况紧急,上面的金兵也零散地射箭还击,只是毫无准头。宋军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