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们眼里个个成了大英雄。他们一个一个地讲到战死的战友们,有时突然停顿了,过一会说:“记不太清了。”他们唯一不讲自己如何被俘,如何被整连整营地集中起来,静静地等待发落。他们不愿讲日本兵怎样把手指粗的绳子绑在他们的手臂上,而他们一动不动,整整齐齐给绑成一串又一串。他们靠猜想来领会日本人下一步会对他们做什么。那一夜冷极了,他们相依为命,就那样成串地给绑着,坐在潮湿的泥土地上。虽然连打了几天几夜的仗,已疲惫不堪,但伤口象长了利齿一样咬得他们无法入睡。天刚亮日本兵开始了新的调度,要他们排起队伍向江边出发。有人感到了不祥,却还是步伐整齐地随队伍朝江边行军。队伍一望无际,唯一能的宽慰是他们和战友们一块行进,即便真是赴刑场也不孤单。伤员们即便想对女孩们讲,也讲不清他们怎么在江边的滩头上一蹲一天,等到了天再次黑下来;一天前还打算决一死战一群人,竟然在那一刻如此听天由命,任几十挺机关枪对着他们齐鸣。似乎谁嘶喊了一声:“兄弟们,上当了!和他们拚吧!”上万人变成一堆抽搐的血肉,是眨眼间的事。伤员中有个叫王全有的上士,他不是被埋尸队从尸体堆里刨出来的。他的逃生是个奇迹:一颗子弹正巧射中了他的右臂,打断了绳索,他拖着断手滚到江水里,又在黎明时分游回满是血水的江岸,遇上了埋尸队。伤兵们不愿对女学生们讲这一段,还因为从戎一生,想都没想过如此窝囊下场:乖乖的走进自己的坟穴,如此守纪律地一排排应枪声到下。为此他们红着眼呆呆地想,对日本人那样信任,那样乖顺,是他们失败中最可耻的失败。
第六章
更新时间2009…4…22 10:21:03 字数:3287
英格曼神父从安全区回来的第三天,来到伤员们的住处。他已知道那位口袋插钢笔的军官姓戴,是教导总队的教官,伤最重的叫王浦生,才十七岁。王浦生头上脸上缠满纱布,只有右臂没有挂花。见神父进来,他躺在那里把右手举到太阳穴,行了个军礼。英格曼神父突然改变了嘴里的话。他来时口中排好的第一个句子是:“非常抱歉,我们不能够把你们留在这里养伤。”这时他对着敬礼的王浦生一笑,嘴唇启开,话变成了:“好些了吗?”他知道这就非常难了。假如预先放牢在舌头尖上的话都会突然改变,他更没法临时调度其他辞客语言。他想说服伤兵们离开教堂,去乡下或山里躲起来。他们可以趁夜晚遛出教堂,粮食和药品他都为他们备足了。而一见王浦生缠慢绷带的面孔,整理编辑得极其严谨的说辞刹那间便自己蜕变,变成以下的话:“本教堂可以再收留诸位几天。不过,做为普通难民在此避难,诸位必须放弃武器。”
伤员们沉默了,慢慢都把眼睛移向戴教官。
戴教官说:“请允许我们留下两个手榴弹。”
英格曼神父素来的威严又出现了:“本教堂只接纳手无寸铁的平民。”
戴教官说:“这最后的两颗手榴弹不是为了进攻,也不是为了防御。”他看了所有人一眼。
英格曼神父当然明白这两颗手榴弹的用途。他们中的三个人做过俘虏,经历了行刑。用那两颗手榴弹,结局可以明快甚至可以辉煌。对战败了的军人来说,没有比那种永恒的撤退更体面更尊严了。走运的话,还可以拖几个敌人垫背。
英格曼神父说:“假如那样,你们便不是手无寸铁啊。”
一个叫李全有上士说:“戴教官,就听神父的吧。”
戴教官沉默一会,抬起眼睛扫视全体伤员:“赞同李全有的举手。”
没人举手。
英格曼神父说:“假如手榴弹拉响,日本人会指控本教堂庇护中国武装军人。那么本教堂收留难民的慈善之举,将会变成谎言。”
伤员们一动不动。神父陪着他们沉闷了一刻,转身走出门。他知道他该说的都说了。
下午戴教官和李全有把两枝枪,五颗手榴弹,二十发子弹交给了英格曼神父。阿顾和陈乔治拿出几身便服,换下了伤员们的军装。
晚饭后,女孩们想趁晚自习之前的空闲和伤员们聊天,还没走近就听见红菱的扬州话叽哩哇啦:“我们是土包子,只有玉墨在上海住过,她会跳!……”
然后女孩们听窑姐和伤兵们一块起哄:“玉墨!给个面子嘛!……”
书娟挤到女孩们最前面,听那个叫玉墨的窑姐说:“人老珠黄了,扭不起来了!”
“早听说藏玉楼的玉墨小姐,今天总算有眼福了!”叫李全有的上士喝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