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005年7月到2008年,中国的货币已经升值了20%,通胀的情形则是从不到2%升到了超过8%。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和持续单边升值预期引起巨额资本涌入,正是造成中国通胀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的事实也证明本币升值无助于遏制通胀。很多国家本币升值幅度很大,反而出现了严重的通胀。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经济理论没有办法解释。
第四个特征是,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和采取浮动汇率的国家同时出现通胀,标准的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对此也是无法解释的。
大家都知道:标准的汇率理论告诉我们,本币汇率只要浮动,就可以抵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本币汇率固定,则必然遭受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理论上进一步说:汇率变化或波动可以替代价格水平之变化或波动。这是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里一个相当重要、相当古老的话题了,最早明确提出这个命题的是凯恩斯。1923年凯恩斯写了一本书《货币改革论》,该书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饱受通胀通缩的困扰,当时左右全球通胀通缩周期的,就是刚刚“开门营业”不久的美联储。凯恩斯明确区分“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内部稳定首先是物价水平的稳定。凯恩斯主张:要维持国内物价水平之稳定,宁可牺牲外部稳定,即汇率稳定,也就是让汇率浮动。
但是,后来的历史经验实际上让凯恩斯改变了他的理论,因为他发现汇率浮动本身反过来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剧烈波动,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解,今天似乎还没有多少人重视。大家知道,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凯恩斯参与设计的,那是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是希望汇率稳定的。后来弗里德曼接过凯恩斯的早期理论并加以发扬光大,强烈主张浮动汇率,认为浮动汇率可以阻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通胀的根源,弗里德曼认为,如果全世界各国都让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就不需要外汇储备,从而消除了全球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源泉,然而过去40年全球外汇储备发展的事实证明弗里德曼错得离谱。今天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通胀,再一次说明标准的汇率理论大有问题。
第五个特征,是财政赤字国家和财政盈余国家都出现通胀,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和解释的现象。
通常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财政有盈余,没有滥发货币的冲动,是可以控制通胀的;一国财政出现赤字,往往会伴随通胀,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它们的中央银行并不独立,往往依靠增发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比如中国、俄罗斯财政都有盈余,俄罗斯财政盈余相当可观(占GDP的),通胀照样严峻。当然,财政出现赤字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通胀并不奇怪。
以上五个特征,是不是前所未有的重要特征,大家可以争论。无论怎么说,当今全球通胀的这五种现象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详尽解释的。
通胀阴影笼罩全球股市
全球通胀和次贷危机两大经济难题,任何一个独立出现都足以震撼全球股市,何况现如今二者同时袭来,全球股市焉能走强。
2008年7月份的全球金融市场,伴随着石油价格急跌、“两房”出现危机、美元兑欧元创下新低等众多因素,在动荡和暴跌中度过了一个月。
以油价大幅度攀升而导致的全球通胀,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左右全球金融投资市场最为关键的因素。2008年7月15~24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短短7个交易日内从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滑落至124美元/桶,跌幅达到16%。
恰恰在这7天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从最低的10 827点暴涨到11 632点,涨幅达7%,全球其他股市也随着油价的暴跌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从需求来看,2008年7月1日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石油大会上发布的中期石油市场报告称,尽管存在着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正在拉低需求增长的因素,但是未来5年全球石油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报告预计,从现在到2013年的5年间,全球石油需求平均每年将增长,原油日需求量将由目前的8690万桶上升至9410万桶。
从供应上看,全世界2007年平均日产石油8000万桶,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为3500万桶,俄罗斯为1300万桶。在油价高企的今天,几乎所有产油国的油井都开足马力拼命生产。除沙特阿拉伯外,全世界都没有多余产能来应付需求增长,而沙特的备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