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这是为什么?我们只能说这是个时代特点。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即使是精英分子,用西方理论看中国社会,对这个时代也缺乏明确认识。在他们眼里,清王朝不过是只纸老虎,不管在哪里点一把星星之火,就可以燃起熊熊烈火,把这个衰朽的王朝烧掉。只要汉人当政,民国成立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人民就会得到幸福。武昌起义成功,谁也没有想到,果然全国都起来响应。革命虽然碰上了困难,但只要袁世凯反正,又一切都顺利了。在革命高潮时期,章太炎所以敢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就是因为想得简单。尽管遭到孙中山的批评,但他们仍然觉得明摆着民国就能胜利了,自然就要组织政党。过去不让组织政党,是因为满人统治,现在实现共和,组织政党就天经地义。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和公布、实施,从法律层面说,也保障了政党政治的施行。当时的政界好像也没有人否认这一点,孙中山也不再批评章太炎,同盟会改组为政党也势在必行。政党组织是和议会政治相表里的,言论自由更是政党运作和议会政治的必要前提。然而,共和制度的理想境界运作的结果,却是普遍的混乱,章太炎竟然回头发表了共和亡国论。他们不知道共和前途有很多障碍,更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障碍,更不知道最大的障碍,不仅是自己的对立面,还有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这种东西方文化的错位,造成了人才不出的后果。
孙中山在1905年组织有中国同盟会,我们现在也把它列为政党组织,但那时候,它只被认为是一个革命组织,而且是个秘密组织,与和平生活时的政治组织不是一个范畴。孙中山坚持革命方略这门“大炮”放空了,中国同盟会迷失了方向,一时间既不能革命,也不能销去,甚至没有开放,在政党组织的浪潮中落后了。章太炎的“天下为公”就走上了前台,那么这个“疯子”带头发起的组党活动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呢?
1.风起云涌话政党(1)
从武昌起义到上海光复,革命向全国发展,一场热火朝天的组党运动同时就有声有色地展开了。光复会会长章太炎更成了组党的急先锋。章太炎回到国内不久,即于1911年11月29日到苏州会见了程德全。程是前清江苏巡抚,主张立宪,出身贫寒,为人正直,有魄力,反正参加革命,和章太炎的政见一时合拍,开始筹备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创办人都是章太炎开列名单联络来的,标准是国内各省的“宏硕之士”。12月14日公布章程,招收会员,它的宗旨是“联合全国,扶助完全共和政府之成立”。1912年1月3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章太炎为会长,程德全为副会长。原立宪派人士唐文治、张謇、熊希龄等成了骨干分子,发行《大共和日报》。章太炎在演讲中公开声明“对于政府立于监督补助地位”。对于国家具体体制政策,主要是主张采取中央集权制,反对美国式的联邦制;对于大总统要进行限制(当时总统是孙中山),防止民主专制,应该仿效法国制度(也就是责任内阁制);对于民生主义,反对纯粹社会主义(也就是反对平均地权,反对土地国有),主张国家社会主义。1月 22日,中华民国联合会拟定有“假定党纲”10条:(1) 确定共和国体,建设责任内阁;(2) 统一全国,厘正行政区域;(3) 厘正财政,平均人民负担;(4) 整顿金融机关,发达国民经济;(5) 振兴海陆军备,巩固国防;(6) 建设铁路干线,力谋全国交通;(7) 维持国际平和,保全国家权利;(8) 励行移民开垦,促进边荒同化;(9) 普及国民教育,振起专门学术;(10)注重国民生计,采用稳健社会政策。章太炎在政治见解、具体政策、人事品评等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在孙中山看来,革命刚刚起来,政权没有巩固,必须由革命党用强力来扫荡旧势力。在章太炎看来,现在必须与其他各派联合起来,达到推翻清政府的目的。当然,孙中山对旧势力是什么,当时也糊涂,但章太炎看来,就无所谓旧势力。因为他对孙中山和同盟会有一系列不满意的看法,就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势力和他抗衡。这个势力,就是后来梁启超给袁世凯信上说的旧立宪派和旧革命党中有政治思想的人。
结果,光复会这个革命组织也首先自然消亡了,消亡得无声无息。1912年1月14日,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在上海广慈医院被陈其美、蒋介石设计刺杀。历史学者普遍谴责这次暗杀行为,说其沿袭了革命阵营自相残杀的恶习,认为光复会失去了领袖人物,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