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还高,可以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府),“司徒掾”是司徒府里内设部门的负责人,相当于处长。董卓从此成了“袁氏故吏”。出身于汝南郡的袁氏一门“四世五公”,也就是先后四代人里有五个当上朝廷三公,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成为“袁氏故吏”中的一员,当时在官场上是最值得炫耀的资本。董卓从此官运亨通,先后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成为省部级的地方大员。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在仓促之间组织军队*,负责与冀州黄巾军作战的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名将卢植,在卢植指挥下,战事进展得很顺利,但卢植得罪了天子派来战地巡查的宦官,宦官回去告了他一状,结果卢植被临阵撤职治罪。本朝重文治,朝廷里文官一大堆,能打的武将却相当有限,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董卓能打,就命他由河东郡太守改任东中郎将,代替卢植与黄巾军作战。然而,董卓习惯了与羌人作战,擅长的是山地战和大兵团骑兵突击,对于平原和河网地带的攻城战不太拿手,结果一筹莫展。
情急之下,董卓向朝廷推荐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接替自己,皇甫规也担任过凉州刺史,资历比张奂还老,皇甫规提携过董卓,他的侄子皇甫嵩也很有军事才能,董卓请出老领导的侄子,结果皇甫嵩不久就把冀州黄巾军剿灭了,被升为左将军。而董卓因为作战不力而被撤职。
。。
曾借助流星雨反败为胜
到了中平二年(185年),凉州羌人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叛乱,他们共立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了朝廷设置的护羌校尉冷征和金城郡太守陈懿,攻烧州郡,叛乱武装后来逐渐归到金城人边章、韩遂手中,他们聚集了数万骑兵向东发起攻击,已经打到了关中一带,这里是西汉各位皇帝陵寝所在地,朝廷一下子紧张起来。边章、韩遂等人以诛杀宦官为名,鼓动大家跟着造反。
这样,董卓又有了用武之地。朝廷派皇甫嵩领兵与边章、韩遂作战,任命董卓为中郎将,担任皇甫嵩的副手。凶悍的凉州骑兵跟黄巾军完全不同,这一次轮到皇甫嵩找不到感觉了,他因为作战无功而被撤职,朝廷拜老将张温为车骑将军统一指挥作战,任命执金吾(中尉)袁滂为张温的副手,董卓被提拔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等归张温指挥,加上附近州郡的地方部队,共有十多万人,总指挥部设在美阳(今陕西武功)。
但是叛军势头很猛,战斗力强于朝廷的军队,张温等又面临作战不利的局面。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突然发生了奇异的自然现象,帮助朝廷军队反败为胜。据《后汉书》记载,在美阳一带夜里突然“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这可能就是流星雨,其中有较大的陨石,发出的光也超乎寻常。更神奇的是,有颗巨大的陨石正好落在叛军的营区里,把营寨都照亮了,营中的驴马等动物受到惊吓嘶鸣起来。
古人不了解地震、日食、流星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往往认为是大凶之兆,是上天的某种警示,很不吉利。边章、韩遂也这样认为,于是决定撤军。董卓看到处于优势的一方竟然自动撤退,大喜过望,联合右扶风郡太守鲍鸿共同出击,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退到榆中,也就是董卓的老家陇西郡一带。张温指挥大队人马乘胜追击,命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担任对榆中的主攻,命董卓也率三万人进讨先零部落的羌人。张温派手下的参谋(参军事)孙坚协助周慎。
孙坚即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此前担任过多年的基层工作,又参与过*农民起义军的战斗,战场经验丰富。他建议周慎说:“敌人困在城里没有粮食,肯定会到外面运粮。我请求率一万人马断其粮道,将军率大军随后跟进,敌人缺少粮食必然不敢出战,最后只能撤入羌中,到那时我们并力*,则凉州可定。”可是周慎错误判断了战场形势,又不愿意分功给孙坚,执意从榆中城正面发起强攻,结果反被边章、韩遂派兵截断了葵园峡谷,把周慎的粮道断了。周慎这才慌忙,下令放弃辎重突围。
周慎突然撤军,让担任辅攻的董卓措手不及,被边章、韩遂所部羌胡兵围困在望垣以北,粮食很快吃完了,敌人围攻又急,情况十分危急。董卓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周围环境特别熟悉,这里有一条大河,也就是洮水,董卓站在河边突然来了主意,他命人在河上筑坝把水截住,形成了长达数十里的堰塞湖,对外说是要捕鱼充饥,实际把水断流后人马从坝下过河,之后突然放水,形成溃坝,冲淹下游的敌人,董卓因而解围。此战,朝廷共有六支军队参战,其他五支都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只有董卓率领的这一支全师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