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一天真警察,穿着警服,坐着警车,跟着警察去巡逻,可把邓楠辉美坏了!
期末,邓楠辉给我写来一封信,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考了全年级第三名!
“祝贺你!未来的警察!”电话里我对邓楠辉说,“当现代警察可不容易呀,不光要勇敢,更要智慧,抓小偷也需要高科技呀!”
“知道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我一定要当警察,您就等着瞧吧!”
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有一个几岁的小男孩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里玩耍。年轻的妈妈在厨房里洗碗,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觉得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做什么。儿子天真地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跳到月球上去!”年轻的妈妈没有责怪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妈妈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哦,不然我会想你的!”
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他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16日。
眼前的邓楠辉也和尼尔·阿姆斯特朗一样,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虽然我不知道他将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我明白一点:有理想才会有希望。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感动: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25年前的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中学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随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也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布罗迪本以为这些练习册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25年来,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理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25年了,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理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理想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理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理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我不由想起一个小姑娘实现理想的人生历程。
46年前,一个10岁的小女孩悄悄给《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写了一封信,没想到竟然收到了“知心姐姐”的亲笔回信。这小小的成功让她一下子迷上“知心姐姐”,并且产生了“长大我也当知心姐姐”的美好梦想。她照着报上“知心姐姐”的样子梳起两根小辫子,脸上挂上了不落的微笑,当起了同学们的“知心姐姐”。
上中学时,她立志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梦想毕业后去中国少年报社当记者,当“知心姐姐”,可是高中毕业时,文革开始了,大学的校门关闭了。她离开北京,离开父母,去东北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独闯天下整10年,任凭风雪严寒,那颗理想的种子却始终深深埋在她的心中。
20年后,她如愿以偿,走进了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当上了“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如今25年过去了,她仍然热爱着从事着“知心姐姐”的事业。当她获得中国新闻出版者的最高奖——“韬奋新闻奖”时,她流泪了,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为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