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小国可以更多地依赖世界,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小国开放模型”。但我们是大国,更为适用的是“大国开放模型”,发展更要立足于国内。把发展建立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动摇。我们应该以这样一个总方针来制定发展战略。
小国以世界为基础发展经济,不必求全责备,可以以某些产业为重点,片面发展。比如瑞士就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国家。它可以没有钢铁这些重、化工业,而以手表、精密仪器、金融服务为自己的主导产业。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全面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发展滞后都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比如现代经济中农业的相对地位下降了,但我们不能像有些小国那样完全放弃农业。我们必须保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活我们13亿人口。如果我们以农产品进口为主,那对全世界都是灾难。同样,许多国家可以不造大飞机,全靠进口,但我们就应该造大飞机。
重温经济独立(2)
一个国家能不能在世界上自强最根本的取决于它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大还取决于它的科技实力。想一想每年的诺贝尔奖差不多全让美国人拿去了,就可以知道它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刚开放时,我们有一种幼稚的想法:以市场换技术,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合资,交出市场换取他们先进的技术。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毫不现实。你可以把市场交出去,但人家不会给你先进的技术。即使给点技术也是二、三流的,或者将被淘汰的。用钱可以买到东西,但买不到技术,甚至买不到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国家之间无论再友好,也不会给你先进技术,美国把它的高科技给英国、欧盟、日本这些亲密盟友了吗?亲密盟友尚且不给,何况我们这些一般朋友。
丘吉尔说国家关系的基础是利益。今天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成为盟友,明天利益不同了就是敌人。从来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世界上,科学是无国界的,全世界都可以免费享用,是公共物品,但核心技术却是私人物品,多高价都无法获得。核心技术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哪个国家愿意出卖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像我们这样的大国,不可能靠买来获得核心技术,唯一的方法只有自主创新。科技实力是一国经济独立的必要条件。以经济独立为目标必须大量投资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开发。
各国的国情不同,以经济独立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绝不能照搬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发展途径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始终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在经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时,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要始终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视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我一直对汽车进入家庭心存疑虑,对汽车行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忧心忡忡,对低档车遍地开花不以为然。这也是从国情出发的。我们人多地少,城市拥挤,汽车进入家庭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这种恶果现在已经日益显现了。另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油的国家。现在所消费的石油有50%以上依靠进口,在世界石油进口国中仅落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再发展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真不敢想象。为一时的经济振兴而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将后患无穷。石油主要依靠国外,经济能独立起来吗?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冲击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重新评价“经济独立”我想就是最重要的启示之一。但我们重提“经济独立”绝不是要回到过去的闭关锁国时代,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新的提升。口号是过去的,但内容是全新的,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不能以补贴促消费
一位大人物说过,只问目的,不问手段。言下之意,只要目的是正确的,采取什么手段都可以。这位大人物为了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甚至企图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我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但现实中,这种说法颇有市场。近期宏观经济出现了困难,需要刺激消费,所以什么手段都用出来的,最突出的莫过于不少地方政府用财政补贴刺激消费。先是给个人直接发钱,发旅游券,然后又是家电下乡补助,再后面则要补助70亿,鼓励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这种办法有助于刺激消费吗?
不是什么手段都可以达到目的的。要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