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份光顾超市,所以比起老板,更能以买方的观点来订货,才能防止商机损失。
先前举的例子,X、Y、Z三种商品中,根据POS数据的销售量,依序为X→Y→Z;但加入时间来看销售的速度,就成了Z→Y→X的顺序。虽然Z的销售量最少,却是新的畅销商品,而Y和X很可能成为滞销商品。
这也是从卖方的观点“哪个卖得最多”,切换成买方的观点“顾客最想要哪个商品”,才会注意到的事。POS销售数据,基本上是用来验证假设的。不过观点一旦从卖方切换成买方,也可以从中建立如下的假设。
将销售数据视为记录,而用在营销(探寻顾客的需求)上,就有全然不同的读法。观点从卖方变为买方,数据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只看最终销售量的数据,去思考明天的营销,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一阶段 要如何充足供应热卖商品?具备假设能力(10)
过去以卖方为主的市场时代,打个比方说,就是大家都饿肚子的时代,卖方只要大量制造出来就能售完的倾向很强烈。若持续这个想法,就容易只注意到最终的销售量数据。
相对的,买方为主的市场,大家都吃的饱足,对于厌腻的东西、便宜却不怎么好吃的东西,就不会伸手去碰。但是,对于新鲜、有“质”感的东西,就想去吃吃看。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以买方的观点思考事情。“美食”如果是站在卖方的观点,只会出现“畅销商品”这一个答案。但是,一旦切换成买方的观点,无论再怎么好吃,陈列的东西若一成不变,久了也会腻,“想买的东西”同时也意味着“厌腻的商品”。所以,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就是铃木流的思考模式。
10。“为了顾客好”与“站在顾客的立场”有何不同
在7…ELEVEN,有一句话是禁止员工使用的,那就是“为了顾客好”之类的说法。
“为了顾客好”与“站在顾客的立场”,看起来是相同的,但你或你们知道差别吗?试着将“顾客”代换成“孩子”。
铃木先生这么说明——
“为了孩子好”而责备孩子的父母,是以“父母的好恶”来责备例如,父母在责备孩子时,多半是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责备他的。”责备之后,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就说:“我是为了你好才说你的,为什么你就是不了解呢?!”越发怒气冲冲。
这时的父母常以自己的经验来决定、判断“孩子是这样的”,“我的孩子应该要这样”。其实这大多是强迫推销自己的好恶。
孩子就算受到责备,还是不听父母的话,是因为当他长到一个年纪,就看穿父母口中的“为了你好”,只是父母的好恶而已。
所以在责备的时候,如果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或许责备的方式也会改变,孩子的反应也会不同。
同样的,当我们说“为了顾客,我会全力以赴的”、“即使这么做,也称不上是为了顾客好”之类的话时,通常都决定、判断了“我们的顾客是这样的”、“顾客应该要这样”。这种情形非常多。
所以一旦业绩不佳,就想说自己这么努力,现在的顾客却不太捧场,于是开始责备起来。其实,现今的顾客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卖方是在强迫推销自己的好恶。
重要的是,经常“站在顾客的立场”来思考。我之所以禁止在公司里说“为了顾客好”这句话,就是为了除去这种先入为主、强迫推销,贯彻经常“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方式。
虽然说顾客的需求变幻莫测,但如果说是谁引发变化的,不是别人,我们每个人就是引发变化的当事人。
每个人只退离工作一步,就成了顾客。所以每个人都是卖方,同时也是买方。
当我们身为卖方,面对销售一空后才来的顾客的抱怨,虽然嘴里道歉,心中却想那是顾客的任性。但是当自己身为顾客去购买时,如果想买的商品卖完了,就会心生不满;如果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失去了光顾这家店的意愿。
任何人都持有任性、自私的顾客心理。正因为我们拥有这种顾客心理,才需要能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最不该的是,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
“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就能挖掘自己本身的顾客心理。就像这个例子——
在“和乐融融的店”莲沼店里,关于迎接圣诞节的企划,老板征询工读生、兼职人员的假设。其中就有这样的提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阶段 要如何充足供应热卖商品?具备假设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