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向他诉苦。他一方面觉得这块土地是“唐风所吹”的丰饶沃土,一方面又看到了这一带贫富不均,为人雇役的人秋收以后返家,连小孩儿都不大认识他了。他有一首《喝道》,写他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喝道本为封建官吏出行时的礼仪,他却“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他虽已年过50,但初入仕途,对于陈习的改革却充满了锐气,芒鞋问俗就没有一点官气。百姓们对他也很礼貌:“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可见他的平民意识之浓厚。
县官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判案。但是范县民风淳朴,“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气又包容”,打官司的不多。“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又说“弹丸小邑,称是非才。日高犹卧,夜户常开。年丰日永,波淡云回。鸟鸢声乐,牛马群谐。讼庭花落,扫积成堆”,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②但是,作为一名县官,不光是“情怡虑淡”,他还看到了自己的重要责任。讼庭花落,年丰日永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尚有待发现。“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他知道十户之乡,官民之间的隔阂总是有的,唯恐办事不公,为民之累。据说板桥在范县断案,有甲乙两农夫因斗牛事起讼,其中一牛已被戳死。甲要乙赔牛,乙说两牛相斗,并非主人过失。郑判了八个字:活牛共使,死牛共剥。甲乙都满意了,里人也称颂,其刻意公正如此。又说,兴化一农夫赶一船茨菇到范县求售,菜霸欺行霸市,说茨菇上有泥,硬要煞价。农夫无奈,求到板桥那里。板桥是兴化人,如因乡人徇私,将使范县人不安,但菜霸欺负人,又不能不管。他思索片刻,赶到茨菇船前,对着茨菇连忙下拜。菜霸慌了,问老爷为何如此。板桥说,见家乡之土,不得不拜。菜霸不好意思再煞价了,于是做成了一笔公平交易。其风趣如此。还说,板桥历来仇恨屠夫,因为在兴化吃过屠夫的苦,因而对范县的屠夫也多所厌恶。斯时饶氏在范,为劝板桥,吊一老鼠于屋,说是幼年有件新衣曾为老鼠咬破。板桥笑道:“范县之鼠非扬州九鼠。”饶氏便劝道:“范县之屠夫岂是兴化之屠夫?”于是板桥大悟,以后便不以偏见办案。传说中又见其从善如流。
采访民间关于板桥在范县的传说,历览板桥在范县所作诗文,可以看出初入仕途的板桥是颇有抱负的。他从县城到京城,体会到民瘼之深:“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他觉得做官能不能胜任,事在人为:“分明一匹鸳鸯锦,玉剪金刀请自裁”。(《感怀》)他接触农夫,接触书生,接触范县各阶层人士,常问民疾苦,常悟官箴。他借荷花詠志,说明年纪虽大,但决心要把事情办好,“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秋荷》)他生性风雅,但是在县官任上办事却是认真的。他在一首《君臣》中,说君是“天公办事人”,自己则是“吾曹二三臣”。办事禀的天意:“兢兢奉若穹苍意”,态度则是“莫待雷霆始认真”。可见他是很想做一任好官的。有了从政的实践经验,他一方面看不惯“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历览》),要葆其书生本色;一方面又有了实际的体会,例如他在《南朝》中说,杜牧之、温飞卿如果为天子,一定会破国亡身。这些话,是当了县官,知道从政的艰难以后,才有此认识的。
二、鲁西翰墨情
文人做官,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旦为官,便热心仕途,忙于应酬,过去爱好的诗词书画,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至于文友诗友,也懒于应接,话不投机半句多了。还有一种,即在公余,依旧保持其文人面貌,不废文事。板桥长期生活在扬州,曾守扬州的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后一种人,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他们的佳句在平山刻石,风流宛在。板桥曾说“十千沽酒醉平山,便拉欧苏共歌泣”,可见欧苏对他的影响之大。不久前在扬州做推官的王士祯也是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的,有一段风流佳话,板桥也是知道的。板桥为官,属于何者?他的兴趣何在?我们不妨看看他的《止足》:
年过五十,得免孩埋,情怡虑淡,岁月方来。弹丸小邑,称是非才。日高犹卧,夜户长开。年丰日永,波淡云回。鸟鸢声乐,牛马群谐。讼庭花落,扫积成堆。时时作画,乱石秋苔;时时作字,古与媚皆;时时作诗,写乐鸣哀。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图书在屋,芳草盈阶。昼食一肉,夜饮数杯。有后无后,听己焉哉!
公务之余,画也有了,书也有了,酒也有了,还有年轻美貌的小妾也附上一笔。这是不惭东坡的朝云一枕吧,真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