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有什么影响,也很难被机关转发或被首长批示。因为机关转发材料或首长批示材料也是为了指导工作,为了解决部队的问题,只有针对性很强的材料,才会被转发或批示。你的材料没有针对性,看了觉得一般化,怎能被转发呢?
文字材料的目的性,决定了写材料的人必须要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写出的东西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东西才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读起来才能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共鸣。问题对材料的作用有三个规律:
一是针对的问题越尖锐,问题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体验,有时一项工作或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很突出,矛盾很尖锐,大家觉得热切需要改变、需要解决。写这样的问题,反响就强烈。1979年以前,我国人民吃饭主要是以厂、矿、企业、机关、连队、院校和家庭为单位,伙食实行“连自为战”、“厂自为战”、“家自为战”,社会化饮食服务状况很差,街道上饭馆饮食网点很少。单位和家庭吃饭全靠自己做,几亿个家庭,家家都是“一个灶两只锅,一日三餐动烟火”,“忙碌的早餐,紧张的晚饭”,非常劳累。为了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和收拾家务,于是有了“紧张的星期六、战斗的星期天”之说。还有双职工,上班离家远,中午回不了家,孩子自己回家吃饭,于是学校里出现了大批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当时解放军500万大军,火头军就占了50万。
吃饭问题成了困惑人们的一个大问题,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就在这时,有位记者详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单位、家庭和院校的吃饭方式。以北京为例详尽调查了城市解放前有多少人口,有多少饭馆和小吃点,现在各有多少?西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快餐方式?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以精确的数字详尽地提出了怎么增设饭馆、饮食网点,怎样解决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的吃饭问题,怎样改变饮食习惯,发展面包、方便面等西方饮食。“一石激起千重浪”,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群众的普遍关心。从这篇报道开始,我国饭馆迅速增加,饮食网点、小摊如雨后春笋,面包、方便面等食品大量生产。可以说,这篇报道在我国饮食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影响很大,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现在吃饭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许多人都感谢这篇报道。它的影响为什么这样大?就是因为它针对的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千百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笔下文章怎惊人(4)
二是针对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就只能引起当事人的反应;你提的问题是针对某个单位的,就会在这个单位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就会在这个行业引起反响;你提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就会在整个社会上引起反响;如果你提的问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就会对全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比如,曾有个干部向军报投稿,反映了城市驻军的连队中,一些家在当地的干部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照顾好家属子女的关系。这的确是部队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但由于所涉及的干部并不普遍,因此,只是在这些“家门口”干部中引起了一些反响。而北京军区的一名干部针对部队近年来进行多兵种训练的问题,写了一篇关于合成训练的文章,就在全军有较大的影响。因为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单一的训练方法,已不符合未来战争中合成作战的需要,因此,合成训练的问题必然会应运而生。
这篇文章抓住了当时军事训练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文章在全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再比如,我国古代流传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和名句,像前面提到的“闻鸡起舞”,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由于它针对有些人做事不勤奋,所反映的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为各个时代提倡和崇尚,至今仍流传不衰。
三是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长远。
比如中国有首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已经一千多年了,到现在人们还在传。为什么它的生命力这么强?就是因为这首诗是针对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的汗水问题而写的。
直到今天,不珍惜人民劳动汗水的浪费现象还广泛存在,所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什么时候这个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