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页)
的人之间,建立一个“信用可靠”的印象。
“信者得赚”,不但要让朋友信任你,而且要让顾客信赖你。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依靠自己苦心经营的靠山的扶持,最终成长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的成长与发家史,堪为后人自主创业的一面镜子。
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1823年出生于安徽绩溪。安徽多商,徽商遍布各地。受经商之风的影响,胡雪岩在父死家贫的窘境中,12岁那年,便告别寡母,只身去杭州信和钱庄当起了学徒。
胡雪岩的辉煌历程是从帮助王有龄“捐官”开始的。也正是“捐官”这一举措造就了一代“红顶商人”,为胡雪岩的初露锋芒营造了契机。没有胡雪岩的拼死相助,王有龄在官场中永无出头之日;而没有王有龄的支持,胡雪岩也不可能在商界迅速崛起。
王有龄本是神州人。他父亲是一个候补道台,被分派到浙江,王有龄也随父亲到了浙江。他父亲到杭州后并没有得到过什么有实惠的实缺,旧病侵扰,加之心情抑郁,不到一年就客死他乡。王有龄无力送父亲归里安葬,且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亲友,就只好客居杭州了。王有龄的父亲在世时,曾为他捐了一个盐大使官衔,又苦于没有一文钱的资本。到胡雪岩与王有龄相识的时候,王有龄实际上已经落魄到只剩下一副不肯放下的穷酸读书人的架子,每日到茶馆穷泡的绝望境地了。
机缘巧合,一次在茶馆,胡雪岩与王有龄偶遇。因茶馆人多,胡雪岩便邀王有龄至家中小酌。王有龄本己饥肠辘辘,推辞一番,也就应邀前往了。交谈之中,胡雪岩得知王有龄的心事,空有一腔抱负,却无钱捐得前程。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要想补缺,必须到吏部报到,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王有龄尚未“投供”,更谈不上补缺了。
胡雪岩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心头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龄绝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成为助自己飞黄腾达的靠山。
当时的胡雪岩年龄尚轻,20岁出头,正处于多梦时代,他想像自己正是侠肝义胆、救人危难的豪爽之士。
王有龄却不知胡雪岩的心思,他心不在焉地呷口茶,冲胡雪岩拱拱手,然后起身告退。胡雪岩看着王有龄渐渐远去,感觉到一生的重大机遇似乎即将失去,失去了便再难遇到。胡雪岩此时突然坚定了信心,决定在王有龄身上下注。
“兄台不忙走,请看一样东西。”胡雪岩从衣兜里掏出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一张五百两的银票,原来老板当初交办胡雪岩去讨一笔欠账,并无十分把握,即使讨不回来,也并不怪罪他。故而胡雪岩收回此账后未把银票交回钱庄,他寻思用这笔钱做本钱,做一桩大生意的投资,如今瞅准了王有龄,正好在他身上下功夫。胡雪岩见识高明,他认定以钱赚钱算不得本事,以人赚钱才是真功夫,倘若选人得当,大树底下好乘凉,今生发迹才有靠山。这思想一直左右着胡雪岩终生,使他成为一代大贾巨富。
当时,王有龄一下子惊呆了,盯住银票如入定一般,半天回不过神来。当他听胡雪岩说这些银票要送给他进京“投供”时,他双手紧摇不肯接受。这么大一笔钱,没有人敢替他作保,他实在还不起!
然而当他得知胡雪岩是真心实意,绝非儿戏时,顿时又感动万分,热泪滚滚,倒头便要下拜。胡雪岩忙扶住他,两人互换帖子,结拜为兄弟。胡雪岩重新又唤来酒菜,举杯庆贺,预祝王有龄马到成功、衣锦荣归。两人如同亲兄弟一般,似乎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手足情。
第二天,王有龄启程北上。秋风鼓动白帆,客船飞快远去,运河水面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在众人对王有龄投以势利眼之际,胡雪岩独报以殷勤礼节,并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擅作主张,动用东家的大笔银两相资助,表现出相当的政治远见。而对于王有龄来说,遇到胡雪岩如大旱逢甘雨,他对胡雪岩的“慧眼识俊杰”自然念念不忘。后来,王有龄从粮台升任杭州知府,不出几年,又升浙江巡抚,胡雪岩先前的人情投资便得到难以计数的回报,还博得了“东南大侠”的美誉。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富甲一方,就在于他慧眼识俊杰,深谙要具有有力的后盾之道。
没有本钱或者没有足够的本钱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什么人也不放在眼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样的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