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不至于真正被消灭掉,就静静地以待时至缘生而可能到来的复兴。当前,这一机缘已经成熟,前有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范例,历史上也保存着大量慧性思维优胜于智能思维的鲜活例证。其实,我们只要剥去其中人为性地蒙在外层的神秘面纱和边缘化的阴影,那么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益损教育之法……德慧智教育方法,就会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教育领域中,开慧益智、慧智共运、培贤育圣,让孩子们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成长,在慧性确立和指导之下,个性方向有的放矢地去发展,而完全有别于智能教育模式的全新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可以诞生的。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3)
要想摆脱智能文明时代“前识”教育一枝独秀而百花凋零的这一现象,让孩子们和我们每个成人自己,都能优先站在即将到来的人类思维模式改变的起跑线上,迈出高效而迅速的步伐,当前正是 “其未兆也,易谋也”的最佳时机。孩子早期的正确教育,是把握人生的起跑线;而实践老子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的益损教育、德慧智教育,培养慧性图文执一思维方式,则是抢占智能文明转向慧性道德文明的起跑线,是开慧益智、慧智同运而培贤育圣的起跑线,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尽快实施。希望我们可以首先在自己身上去实施,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去实施。这一点,我们可以优先去做到。
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知己知彼,要分析智能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动能,在历史上能够把慧性教育挤到历史的角落中去,如何才能破除它?什么是慧性图文思维方式教育的教材?人类的慧性潜能图文思维法又如何培养?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强闻博记的能力如何去充分开发应用?这几个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急待需要解决的课题。这几个问题,其实也同样既是各自独立、但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智能文明,之所以能在我们这一人纪时期大行其道,势不可挡地发展到它的尽头,原因虽然是多方面,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私心和欲望的不断增强,并且未能主动依照道法进行扼制和规范,从而出现离道失德,弃正从旁,失善生恶,逐步愈滑愈远,最终发展到不能自拔,以待“寿终正寝”。
黄老修身学说的大成者们,像伏羲、黄帝、老子、庄子他们,由于性慧的深度观察,能够达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眼不看窗外能知天道规律的崇高境界。所以,对人类社会逐步地下滑,他们早已经洞若观火,心知肚明,但他们却并不会人为地去干扰这种规律性,阻扼这种总的必然趋势。但是,物极必反,他们同样早就预见到了“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必然性,所以留下了可供后人使用的慧智经典。道学因为具备超强的预见性和顺应性,所以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一种“若逢其时在京城,未逢其时隐山林”的状态。老子当年所亲自撰写的《德道经》五千言,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最杰出的慧智经典。它对人类而言,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同时在慧性教育中也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慧性图文、执一思维的教科书,是最佳的一本教材。
老子的五千言,在历史上基本就是两种版本。一种是在汉代经过后人编修,具有较强的道德理论性和方法性,专业理论性极强的《道德经》通行版本。另一种版本,是1973年湖南出土的汉墓帛书版本,也就是经我们整理而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德道经》帛书版本。这一版本,被时间胶囊封存了二千年之久。
一经打开这个时间胶囊,我们就不难以采用慧智同运的思维观去发现,大道自然的力量无比神奇,一切变化看似无序却有序。时间胶囊,为我们人类完整地保存着一部人间最好的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性的教科书,保存着人间硕果仅存的一部“执一”思维法培养、慧性图文思维法恢复的最佳教材课本。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与通行本《道德经》截然不同。这两个通行本已经丢失了的鲜明特点,那正是慧智同运教育中教科书和教材必须要存在的重要内容。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4)
中国在周朝前,早已经创造和长期应用着慧智型文化教育,而诵读是其中的灵魂,像道学的观诵、佛学的念诵,儒学虽然滑入了纯智能教育范畴,却仍然离不开吟诵。这是因为儒学和引进溶入到中国的佛学,它们全都无法摆脱中国道德根文化所创建的文化基因的天然制约,无法抗拒而必须遵循和适应的规律所形成。
为什么说《德道经》是慧智教育的教材和课本?答案是:只要比较一下《道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