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后来这话传到辜鸿铭耳边,他当场讥讽道:“诚然,然要看所办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等事是无学问人可以办得好的。”辜氏不止讥嘲,还骂袁是“贱种”。袁尝过辜嘴皮、笔头的厉害,有点惧怕,想和缓关系,托人请辜做他的家庭教师,月薪五百大洋,并云勾销此前一切恩怨。辜氏当时囊中虽然羞涩,但立即拒绝。袁世凯死时,北洋政府下令全国停止娱乐三日,以示哀悼。辜鸿铭却特意在家中开堂会,连续三日悬灯结彩锣鼓喧天唱大戏。
辜鸿铭身历两次帝制复辟,都如儿戏一般。清王朝从历史上消失了,王公大臣们头顶的官帽(擎盖)也没了。唯有张勋和辜鸿铭的辫子(傲霜枝)还拖着。不知出于何种心态,辜鸿铭在张勋六十六岁生日时,集了一副对联赠之。联曰:
。 想看书来
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3)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教在北大 扬我中华(1)
辜鸿铭与北大结缘,缘于蔡元培。尽管他俩所行的“道”有所不同,在五四
运动来临前夕,保皇党的辜却坚持与蔡同进同退。他有一段幽默的自嘲:“蔡元培和我,是现在中国仅有的两个好人,我不跟他同进退,中国的好人不就要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吗?”有人问“好人”作何解释。他很从容地说:“好人就是有原则!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跑去革命,到现在还革命。我呢?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到现在还保皇。这种人什么地方有第三个?”
1917年辜鸿铭到北大当教授,讲授英文诗。罗家伦对他的形象的描绘当最具代表性:“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学生们对他的辫子当然觉得有趣,发笑。他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真正出语不凡。同学们戏言,谁要想一夜出名很容易,把辜先生的辫子剪掉,中外报纸准会刊登。
上课前,他给同学立三条规矩:“第一,我进来时,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我向你们问话或你们向我提问,你们都要站起来。第三,我指定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的不能坐下。”同学们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不敢提出异议。
他上课引经据典。今天说教学生们洋“大雅”,明天教洋“小雅”,后天要教洋“离骚”(弥尔顿的悼亡友诗)。背诵,同学们倒不怕,最怕翻译。学生一听要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为英文,个个抓耳搔腮。他上课有时天马行空,喜欢骂人。一次骂袁世凯,从上课铃响骂到下课铃响。
辜鸿铭长期受的是西方教育,在黑板上写错汉字的事时有发生。有次讲《晏子春秋》时,他把“晏”写成“宴”。经同学指出后,他很尴尬。一边纠正一边自语:“中国汉字真讨厌,‘晏’与‘宴’不过把‘曰’字的部位换一下而已,字义就不同了。英语中就没有这样调皮捣蛋的。”有个好事的学生指出英语中也有。比如“god(上帝)”倒过来就成了“dog(狗)”了,将了他一军。辜鸿铭一耸肩一摊手一笑了之。冯友兰说:“他在堂上有时候也乱发议论,拥护君主制度。有一次他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原因是没有君主。他说,比如说法律吧,你要说‘法律’(说的时候小声),没有人害怕;你要说‘王法’(大声,一拍桌子),大家就害怕了,少了那个‘王’字就不行。”他讲课辅以声色,很受学生欢迎。
北大是藏龙卧虎之地,有不少洋教授,历来受尊重。辜鸿铭却从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天,新聘的一位英国教授到教员休息室,见头戴瓜皮帽,身着秽迹斑斑的长袍,头上还拖条小辫子的老头倦卧在沙发里,洋教授冲他不怀好意地一笑。辜鸿铭也不介意,用一口纯正的英语问他尊姓大名,教哪一科的。洋教授见此人说这样地道的英语,为之一震。答道是教文学的。辜鸿铭一听,马上用拉丁语与他交谈,那洋教授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出了洋相。辜鸿铭问:“你是教西洋文学,如何对拉丁文如此隔膜?”那洋教授无言以对,仓皇逃去。
对洋人辜鸿铭历来如此。当年在张府当幕僚时,一外国顾问起草文件时问辜鸿铭某一英文字的用法。辜不答,跑到书架上搬了本又大又重的字典,砰地丢在洋顾问的案头:“你自己去查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