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页)
接融资的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需要发展机构的支持。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与印度,综合性成长指数均不错,但是,地区差异性很大,比如中国的西部边远地区,印度的比哈邦等就存在严重的贫困现象,发展任务很艰巨。因而仍然是世行需要关注的对象。
通过横向研究,研究组还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
如果把全球的多边发展机构――包括世行和各地区发展银行――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在十年的跨度里,这些国家所得到的发展性贷款没有太大的变化,平均每年都维持在400亿美元的规模。变化的是世行在其中所占有的份额,从最早的42%已经下降到27%,而其他的地区发展银行的份额则在上升中。这样的比较让问题凸现了出来,因为世行与各地区发展银行的使命是大致一样的,财务条件是基本相同的,面对的客户群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地区发展银行是局限于一个地区,而世界银行覆盖了全球。但世行却出现了持续性下滑。
当外部因素分析清楚之后,研究组转而解剖世行的下滑内因。
―― 很多客户国家抱怨世行的贷款政策信号不明。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强调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而中等收入国家的需求则是经济增长、改善分配、追赶发达国家。世行的战略重点与这些国家的重点发生了错移;
―― 进入90年代后,世行减少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而这类项目是许多中等收入国家的需求重点;
―― 世行做项目的非财务成本高,在环境保护、采购招标、政策要求等方面的条件比较严苛,增加了贷款的成本和政策变革上的压力;
―― 世行在贷款单项规模、一国贷款总量上缺乏灵活性。此外,贷款的程序太复杂,使得项目的准备和实施难度增加、时间加长。
―― 贷款产品的资本多样化不够,缺乏灵活的投资贷款组合;
当外因和内因,以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被陈列出来的时候,世行决策层基本可以做出冷静而理智的判断了。【有表格】
世行在中等收入国家的贷款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现行的战略和政策所造成的;
这些国家的贷款需求是旺盛的,而世行的服务手段需要改进;
无论从世行的使命还是从银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应该重新重视――而不是放弃的客户群。
在内部讨论时,一位副行长担忧地说,“如果我们公开提出加大对这些国家的贷款力度,会不会引起国际舆论的反弹?那些国会议员认为我们是在故意与他们背道而驰。”
这种担忧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我的观点则是,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支持,与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是吻合的,要知道,这69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发展中世界GDP的90%、占人口的80%、占穷人总数的70%,此外,如果我们放弃这些国家,那么,世行作为一个全球性机构,势必面临业务对象越来越少、业务规模越来越萎缩的局面,而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我的说法得到了大多与会者的认可。结论是明确的,谁也没有看到过一家贷款规模逐渐萎缩却声誉卓著的银行。
在决策方向基本明确之后,工作组随后提出了具体的改善行动计划。包括在近期内发表一个“政策声明”,明确世行对中等收入国家在贷款问题上的立场;简化政策条件;增加国别贷款分配和单一项目的灵活度,引入当地货币贷款项目;改变激励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打破过度的条块分割······
同时,为防止被误解,我再三强调,在增加贷款的同时,必须保持项目质量,避免重蹈以往滥贷的覆辙。
“世行决定加大――而不是进一步缩减――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贷款力度”,当这一消息在全球金融界传播开来的时候,种种反应很快降临。
2003年5月,世行的春季部长会议刚刚结束不久,英国的国际发展署常务副署长素玛(suma)专程飞到华盛顿。在我办公室,他开门见山地表示,听到世行的新动作很感兴趣,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机构之间的合作,一些多边机构希望加强与世行的合作。此外,作为世行重要的股东,他提醒世行不应该因此影响对低收入国家的重视。
英国国际发展署是欧洲乃至各国双边发展组织中的龙头机构,它与几乎所有的发展银行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素玛带来的信息表明,地区发展银行在严重关注世行的此次决策,从自身的业务利益上来说,实际上,它们都担心世行会抢走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