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州以北30里一带,当即决定次日攻击。但次日战斗,因有的部队未收到电报,故兵力未能照计划赶到参战。只有不到4 个团的兵力参加了战斗,在战场上又缺乏电话联络,不能配合攻击,致仅将敌给予打击,未能解决战斗。次日因顾虑锦州增援,故脱离敌人。
而黄克诚这方面,自到达江家屯地区后,与东北局和林彪都联系不上,便决定执行原命令准备与国民党军交手。他带领各旅干部视察战地时,巧遇了林彪派来与他联系的李天佑。黄李见面后,黄克诚才得知中共中央已任命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的消息。而且现在林彪离自己仅有10公里路程。黄克诚立即同李天佑去见林彪。
当林彪看到黄克诚后,心里自然高兴,两人立即互通了意见。黄克诚对林彪说:“部队现在的状况不宜进行大规模作战,我们是疲惫之师,且无根据地作依托;而敌人是乘坐轮船来的精锐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后方,以站稳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以期将来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
林彪立即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他与黄克诚“英雄所见略同”,看法完全一致,决定放弃锦州大反击计划,而命令部队转移到义县、阜新一线,作发动群众的工作。
彭真的回忆证实了这一点。他说:11月12日,林彪接受黄克诚的建议,从辽西打电报给中央、东北局,提出:“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皇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彭真、罗荣桓等同意了这个意见,并报中央批准。
第九章千里马也有失蹄时
29.“达娃莉西”翻脸
1945年门月山海关护关之战后,对中共在东北的全局产生了不利的连锁反应。原先有利的局面发生逆转。当国民党军占领锦州后,我东北人民自治军于11月27日向锦西与锦州间的高桥、塔山一线出击。12月1 日,黄3 师对进至锦州以北上下齐台的国民党第13军之89师发起攻击,由于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兵力,再加敌情不清,战斗部署缺乏重点,没有切断敌军退路,结果打成击溃仗。同时,攻击队形密集,自己伤亡较大。至晚撤出战斗,向义县、阜新一带转移。之后,国民党军向北镇、黑山、义县、阜新猛扑,东北人民自治军各城守备部队经节节抗击后,全线北撤。
除此之外,来自国际和国内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这就迫使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对东北的战略方针和策略进行重新估价和全盘思考。
回顾东北9 月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1945年9 至10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部分陆续进入东北。这时,东北广大地区尚无国民党军队,形势极为有利。这一阶段,中共中央由开始的分散配置方针转为集中方针的目的是控制全东北,并取得了相当乐观的成绩。来自关内各个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干部一批批进入黑土地,分散到东北一些城市和乡村开展建军、建政工作。自从彭真等领导人在沈阳建立了东北局领导机构后,苏联态度也一直良好,表面上维护中立,暗地里支持八路军活动。为此,彭真在10月4 日向中共中央的电告中还专门指出:“某方(指苏军)已下最后决心,大开前门,此间家务全部交我”。如果照此发展,东北很快就能由中共完全掌握。然而,俗语讲得好,千里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之下,有工作失误的方面,但有些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预料和避免的。
中共中央则从全局的高度于10月2 日,告诫东北局,还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复杂情况和任务中,你们不可疏忽任何一个方面。南满是重要的,北满决不可忽视;武器资材是重要的,城市群众运动决不可忽视。望你们派人到北满去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在适当的地区,召集适应的会议,建立你们对他们的领导关系。发动和组织群众,再进而引导他们走上武装斗争,如此才能造成组织武装及和国民党进行政治斗争的广大基础。
对此,东北局执行得很好,并于10月3 日提出了“在满洲之东、西、北方面,分兵去接收政权,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创造根据地,并建设兵工厂。以便在不利形势下,能依据有利阵地、与国民党进行长期的斗争。”可以说,这一做法是相当高明的,此举如果经营得好,将为支持整个东北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有了以上正确指导,先后到达东北的干部和军队,被派往不同的地区和大中小城市开展工作。国民党把东北划分为9 个小省,东北的中共组织也是照此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