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页)
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失职造成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正常的情感需求,父母只有及时满足子女的这些需求,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但一些家长无法全面认知,甚至否定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能正视孩子的情感需要,更没有采取必要的满足措施,导致了彼此之间无话可说。很多专家也指出,目前独生子女在未成年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在没有兄弟姐妹作为交流对象的时候,把目光转移到父母身上,但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些独生子女在缺乏情感支撑的情况下,便渴望在异性同学身上找到情感寄托,发生“早恋”的几率自然就大大增加。
与其采取“北风”的态度来杜绝孩子的“早恋”,不如在平时就用“南风”的方式来加大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投资,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处理情感问题,科学地与异*往。情感投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与他们一起成长。切不可总以“忙”为借口,忽视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第七章 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4)
家教故事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曾经向人们讲起过自己年少时的一段经历。
奥罕?帕慕克年少时,长相俊秀、气质儒雅,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与一位叫依丝米忒的女孩陷入了情网。依丝米忒是伊斯坦布尔赫赫有名的皮草大王的女儿,貌若天仙,伶俐可爱。
奥罕?帕慕克的异常举止,使父亲察觉到儿子一定有了心上人。
他并未急于“棒打鸳鸯”,而是挑选了一个晚上单独与帕慕克进行了交流。父亲直言不讳地问道:“告诉爸爸,你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叫什么?”帕慕克很意外,怔了片刻,随即轻声地交代了整件事。
父亲听了,说:“还是到此为止吧,听爸爸的话。”
“爸爸,是她主动……”帕慕克辩解。
“奥罕,你还太小。”
“太小?爸爸,我已经是19岁的男子汉了,而你当年只有17岁不就和妈妈相爱了?”帕慕克反抓住了父亲当年只有17岁就和妈妈恋爱的把柄,并得意地等着父亲妥协。
“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知道吗?我17岁的时候已经在葡萄酒作坊当酿酒师了,每月能拿二万里拉。我是说,我当时已经能够为爱情埋单。你呢,一个里拉都挣不到,凭什么心安理得地钟爱自己心仪的女孩?”
帕慕克被说动了,一声不吭。父亲继续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说:“奥罕,你想想看,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为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认为,一个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相反,只要他立业了,有了挣钱养家的本事,哪怕15岁恋爱也不算早恋。”
父亲的话使帕慕克受到了很大触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从这段虚幻飘渺的爱情中抽身而退。尽管他为此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但他牢记着父亲的话,知道自己涉足爱情还太早,于是集中精力在学业上,最后一举考上土耳其最好的国立大学——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
成名后的他多次提起当年这件事,并坦言感谢父亲当年“温柔地扼杀了一种愚蠢而羞赧的情绪”,让自己没有虚度青春年华。
34。 自然惩罚法则: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自然惩罚法则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自然惩罚”。所谓“自然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自然惩罚法”的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是应该受惩罚的。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