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对他人和事物认识不全面、不正确。因此要多与父母、同学谈心,经常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人的喜悦和苦恼,这样,与他人的隔阂就会逐渐减少。
⑶鼓励孩子帮助他人。
偏执的人常常对现实很不满,经常被一种不安全的痛苦情绪支配,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就会时时责难他人,觉得他人一无是处。所以,有这种性格倾向的人应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朋友,这样就会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培养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世界宽容的心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21)
⑷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偏执的人遇事时不做理性的思考,而是冲动地按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处理,说话办事容易激动,经常鲁莽行事,甚至迁怒他人,很容易给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因此,平时要教育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控制能力。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要爆发时,可以作深呼吸运动,在心中默念“1、2、3……”当情绪的激昂状态过去后,自己的心情就会慢慢平静,还能进一步感受到自我控制的喜悦。
小故事
有一位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青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他感到越来越累,身心俱疲无法解脱。
后来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父亲,父亲没有对他说什么,只是让这位青年跟他上山。青年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勉强答应了父亲。
在他们上山的台阶两边,有许多色彩斑斓的石子,父亲拿出一个口袋,让他捡最美丽的石子装进去。
青年对这些漂亮的石子爱不释手,不一会儿就装了大半袋,他吃力地背着口袋向上走,看到更漂亮的石子,他舍不得丢下,尽数装到口袋中。不一会儿他就背不动了。
父亲说:“我们的目的是上山,你说应该怎么办?”
青年人想了想,果断地倒掉了一口袋美丽的石子。这一刻,他也领悟了父亲的教诲:当我们很累的时候,要学会放弃。
父母要勇于放下架子
“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这样告诫我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父母并不多。很多父母的思想就像“章鱼”一样,抱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不放,在与孩子相处时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的架子,结果只会招来孩子的反感甚至抵触、反抗。
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妈妈发现,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但是当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而如果不蹲下来,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父母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明白孩子的心理,才会让孩子的心与你靠得更近。如果父母习惯了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那么永远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么,因为同一件事情,孩子看见的和父母看见的可能完全不一样。
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广告:有一个小女孩流畅地在钢琴上弹完一曲,大人纷纷鼓掌叫道:“再来一遍。”大人的意思是:“你弹得很好,我们想再听一遍。”是鼓励,也是赞扬,可是孩子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笑脸,反倒掉下眼泪,睁着无辜的大眼睛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要再来一遍?”可爱的孩子,她把大人的称赞看成了惩罚。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蹲下来,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父母还应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妥的做法甚至错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有不少父母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与“威信”,因此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给自己护短,坚持错误。这种做法既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家庭教育的大忌,次数多了,父母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孩子就会产生“父母说的永远正确,但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也会置之脑后。
相反,如果父母能坦诚地面对这些过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