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同学们还是集资厚葬了颜回,孔子叹息道:“颜回把我看做父亲,我却不能把他当儿子对待。”(见和)
这是孔子讲原则的结果,即使是自己的丧事,他也严格遵从礼制。那年孔子患了重病,子路预备后事,当时孔子已经去职,只能按士人的等级来办理丧事。子路出于对老师的敬意,也为了使丧礼风光些,所以为孔子私下设置了卿大夫待遇的治丧委员会。等孔子病情好转,把子路骂了个狗血喷头:“太过分了,有你这样弄虚作假的吗!没有家臣却装做有家臣,我欺骗谁呢?骗天吗?我与其死在这种家臣手上,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后生们手上!我即使不能隆重安葬,我还会死在大路上吗?”()。 最好的txt下载网
20、慎终追远的祭
周王所重:民、食、丧、祭()。
祭谁,谁祭,拿什么祭(祭品),怎么祭(祭礼),是那时的祭官要熟练掌握的。
祭神见24章,这章主要谈祭祖。“慎终追远”,追远就是祭祖。谁去祭祖,当然是被祭者的后人,所以不祭别人的祖先,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谄媚。”(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祭品就因地制宜了。疏食菜羹也一样祭,心诚则灵(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致孝乎鬼神)。用肉做祭品,就有讲究,必须煮熟了才上供,从卫生和节俭两方面考虑。熟肉来自外间,恐有不洁,是不能上供祖先灵前的()。天子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可以撤除祭品,用乐歌代替。周王这样做合礼,鲁国三桓一般的贵族这样做就失礼,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怎么能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上呢?”()
祭祀的礼节我是不懂的,孔子说父母死了,要“祭之以礼”,具体规程可能要看《礼记》,但这不合时宜。现在的祭祖(包括祭故去的父母亲),在我的家乡,行动上是清明与冬至的扫墓,传承上则是宗祠与家谱相为表里。《论语》里只举了一个祭而失礼的例子。那年鲁国举行五年一度的帝祭大典,全国人民都可以去观礼,但祭典开始用酒酹地,鲁君就没有依照礼制操办,惨不忍睹,孔子说:“以下的节目,我不想看了。”()后来别人向孔子询问帝祭的涵义,他为尊者讳,说:“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就好像看我的手掌。”但细心的人就会明白,鲁君失礼了。
守丧是一种特殊的祭,更淡泊持久的祭。殷高宗武丁守丧,三年不说话()。因为白天贪睡而被孔子骂做“朽木不可雕”的宰我,麻衣粗食,觉得守丧三年太久了,不愧是言语科的高才生,问孔子:“老师,君子三年不修礼乐,会礼崩乐坏。老米吃完了,新谷晒干了,一年就够了吧?”孔子问他:“那你锦衣美食,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可口,听音乐不快乐,住在家里不舒服,所以要卧薪斋戒。现在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去,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人之常情啊。锦衣美食还心安理得,一年的苦都吃不了,宰我是否也有三年的爱回赠他父母呢?”(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要理解孔子说宰我不仁的意义,不是指责他不愿意守三年丧,而是他没有三年爱回赠父母,因为他锦衣美食还心安理得。当然,对父母的爱重要的还是在生前(参见第9章《三年之爱的孝》)。
跟祭祀有关的言语很讲究,孔子说过一句话:“割鸡焉用牛刀。”()后人把它改为“杀鸡焉用宰牛刀”,差别很大。割是切割,孔子把鸡当祭品,祭品是无所谓生死的,所以不说杀或宰。春秋时候,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作为牺牲品前,吓得颤抖,动了恻隐之心,一个大臣提醒说君主您该爱人,而不要对畜生动妇人之仁。
说祭,不能忽略斋戒,这是祭祀前洁净身心的步骤,以表示祭祀的诚心。斋戒在衣食住行四方面都有限制。
“齐必有明衣,布。”()斋戒时必须有专门的衣服,麻布或葛布做的,供沐浴后穿,简单洁净为要。
“齐必变食。”不能喝酒,不能吃腥,不能吃荤,只能吃斋,或者说吃素,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