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一个连的美军才开始进攻,当美军登上山顶时,只有1 名战士抱着爆破筒从热土的深埋下跃起与5 名美军同归于尽,而他的犯名战友在美军进攻前已死于几个小时前的轰炸炮击下。
这是朝鲜战场经常见到的战例。以志愿军一个军打美军一个营,这就意味着以10000 人打800 人。
3 年后,中美双方的军队都没越过三八线一步。志愿军的四次、五次战役曾把战线推进到三七线,而当美军发动反击攻势,仅仅两天又将志愿军打过三八线以北,从此两军胶着在一起,直到1953 年停战协议的签定。
朝鲜战争最大的启示则是让中国不再否认,一个主权国家必须要用最新的武器,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来装备自己的军队,先进的武器和尖端装备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艰难的起飞(1)
当朝鲜战争还在进行,毛泽东就以战略家的敏锐目光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不管抗美援朝结果如何,我们都要搞国防工业和军工生产。朝鲜战争证明,已不能用夺取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了,这就是说在这纷争的世界上要不被打倒,只有靠白强白立。”后来,1955 年1 月15 日,毛主席在主持扩大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再次强调说:“我们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导弹、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欺辱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一年后,毛主席又在1956 年1 月25 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更加明确地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这一年,苏联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已经使毛泽东感到苏共蜕变的危机正步步逼近。周恩来深知毛泽东此时作出的这个讲话,意味与预示着加快发展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的伟大决策已经形成。1956 年3 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由周恩来亲自挂帅,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负责具体的组织领导。规划委员会邀请钱学森、钱三强、竺可祯、李四光、王大瑞、任新民、王淦昌、屠守愕、梁守桨、钱伟长、华罗庚、严济慈、茅以升、梁思成等600 多名专家参与制订了《 1956 年一1 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明确了57 项重点规划任务,其中重点强调要优先快速发展原子能、火箭、喷气三大尖端技术。
此前的2 月17 日,从美国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教授,即向中央递交了《 建立新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为了保密,当时惯用“国防航空工业”一词,代指火箭、导弹及后来的航天技术。1956 年3 月14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成立导弹、火箭、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 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会)。
1956 年10 月8 日,毛泽东圈定了中央军委命令,中国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阵阵掌声中,聂荣臻元帅宣布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这一天正好是中国导弹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从大洋彼岸历经艰险、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也许是一种巧合,而这巧合就是钱学森定让中国导弹起飞的钢铁意志。
万事开头难,如何能争取到外援使中国导弹的起飞更快一点呢?到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总理汇报的聂荣臻、陈赓还没有落座,陈毅元帅那宏亮的嗓门就传了进来。一贯潇洒、豪爽的陈毅元帅手里拿着一张淡蓝色的刚刚收到的电报纸喊道:“总理,好消息,苏联政府回电啦!正式邀请我国政府派出一个高级代表团去莫斯科谈判。”
苏联政府主动表示友好,总理、聂帅当然很高兴。这是1956 年10 月国际形势的微妙变化,促使苏联明显地对中国热情了,这当然是一个争取苏联援助的好时机。抓住机遇,往往能绕开很多弯路而事半功倍。经请示毛主席同意,一个以聂荣臻为团长,宋任穷、陈赓为副团长,包括钱学森等21 名火箭、原子能、飞机、电子等方面专家、教授为成员和顾问的代表团,于1957 年9 月7 日飞向莫斯科。
专机上并排而坐的聂帅与钱学森谈起苏联的P 一2 导弹,钱学森说:“苏联的这种导弹是从德国的V 一2 导弹演化而来的。”
“造这种导弹,你有把握吗?”聂帅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