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画面所呈现的是画家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以绘画的方式对他所生活的这一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的透视。他移用了电影的文本格式。画家自己面对画面,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魏红珊:《陈逸飞绘画:后殖民批评解读》)从今天人们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陈逸飞当年画作的艺术价值。
打倒“四人帮”以后,陈逸飞和魏景山除了合作完成过油画《占领总统府》以外,还合作完成过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也是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馆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没有《占领总统府》那么影响广泛,了解它的读者也没有那么多,但陈逸飞和魏景山还是挺看重这个作品的。陈逸飞和魏景山专门撰写了创作谈《〈蒋家王朝的覆灭〉一画的创作体会》,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回忆了他们创作这个作品的经历和感想。文章说:“这幅画采取凌空俯视的角度,在实际环境中是无法写生的,当我们确定了上述设想和基本构图以后,曾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小雕塑。使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构图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修改人物的姿势、动态和移动人物的位置,以求得人与人之间比较合理的结构。例如:前面建筑物上的人物原都是较静止的,后来发现运动感不够,我们就在雕塑上加强动势,使画面的人物之间前后呼应。小雕塑还解决了在俯瞰的透视下形体所呈现的变化,以及人与建筑物的比例等等问题。这样,未来的画面效果就逐渐清晰,原来的构图也就逐步完善起来了。经过反复推敲,把人物的位置以及画面上几乎所有细节完全确定下来之后,我们才着手进行正稿的放大制作。因为画幅大,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画面的各种细节未确定,留待在正稿上再去推敲的话,那将会发生很多困难,会影响正稿的顺利进展。因此我们觉得在小稿上多花些精力和时间是必要的。”可见这是他们的用心之作,也是他们的难忘之作。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8)
这个阶段的创作,即上海时期的创作,从1965年到1980年,算起来是15年的创作。尽管社会背景特殊,创作条件不佳,创作环境微妙,陈逸飞还是从这条钢丝线上走了过来,取得了在当时条件下难能可贵的成就。
陈逸飞赴美留学以前,在上海创作的作品,有多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1971年创作的《开路先锋》,1976年与蔡江白合作创作的《刑场上的婚礼》,1977年创作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1980年与蔡江白合作的《寒凝大地》等等。中国美术馆曾经整理出一本《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图录》,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书中收有陈逸飞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和《寒凝大地》。这里我想借用洪绍贤先生为《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图录》写的总论《中国油画的历史见证》的一段话,作为叙述陈逸飞这个创作阶段的小结:“‘文革’十年###以‘四人帮’倒台而宣告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开始反思,极左的错误得到纠正,旧的清规戒律被打破,中国油画迎来了春天。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油画艺术走向欣欣向荣。优秀油画作品有许幸之的《红灯柿》,吴冠中的《鲁迅故乡》,张文新的《巍巍太行山》,詹建俊的《高原之歌》,曹达立的《黎家女》,陈逸飞的《寒凝大地》,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蒋家王朝的覆灭》,闻立鹏的《红烛颂》,李秀实的《疾风》,朱乃正的《春华秋实》……这些作品大部分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引人注目的是青年画家迅速成长,他们富有开拓意识,勇于探索和创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广廷渤的《钢水·汗水》都吸收了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加以巨幅特写镜头的画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画坛上引起震动。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也打破约束,自由反映生活,富有生活气息。此外在青年画家作品中也出现‘伤痕’艺术,如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等都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画家亲身经历的那段生活。也有受美国怀斯画风的影响,如高小华的《初春老林》,何多岑的《春风已经苏醒》等都是当时的优秀作品。在社会上各种画会的兴起使中国油画队伍结构发生变化,对油画艺术的创新、多样化是一个促进力量。”这个时候,人们总结画坛的成就,不能不提及陈逸飞、罗中立、陈丹青这些成就显著者。实际上,此时的陈逸飞已经处在画坛佼佼者的地位。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旅美十年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