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智慧呢,道家所说的“大智若愚”又是什么意思呢?那种大道又是什么呢。
智慧这一词最早来自佛教中的经书,后来中国禅宗兴盛发达,在士林中的影响非常的大,读书人都喜欢打一下这个机锋,后人就把这个禅宗视为智慧的象征了。
最后禅宗就变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各种禅宗中的故事就变成了一种感悟人生的智慧明灯。泡上一壶清茶,读读禅宗的故事,就可以领悟到人生的智慧,这可真方便。
就这样,黎明智研究的方向就由这个现代哲学转向了禅宗。其实这个时候禅宗也是一种思辨的哲学,随着社会的演变,由一种对佛法的体验性感悟,慢慢变成一种思维辨论的哲学。
第八章 佛法浩大
一般的人看上一两本介绍禅宗故事的书,就自以为自己已经是了解到禅宗的精神了。黎明智和别人不一样,竟然要学,就要钻进去,要真正领悟到这个禅宗的精髓。
黎明智把身边所有能找到有关禅宗的书都看完,图书馆的看完了,就掏钱到外面去买。
说道这个禅宗的精髓,就不能不提到那个六祖慧能和神秀对决,最后由慧能获得五祖弘忍认可,获得这个衣钵传授的故事。
神秀出家前,曾经是一位学富五车的秀才,熟读佛经,这个文采口才也非常好,拜这个五祖弘忍为师后,为寺中教习,就是辅助五祖教导众僧人。
神秀和别人辩论时,往往口若悬河,词锋机敏,给众僧人称为五祖弘忍的首席弟子。
而这个五祖慧能出家前只是一个樵夫,大字不识几个,偶尔听到人家诵读《金刚经》,觉得自己都能听得懂,认识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就出家为僧,也拜这个五祖弘忍为师。
这个慧能在这个寺庙中修行的时候,还是一个需要每天舂米,烧柴做饭的下人。
比起这个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才子――神秀来说,慧能就是一个口齿笨拙的粗野山夫而已,连字都不会写。
为了考究这个弟子对于这个佛法境界的理解,五祖弘忍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
其中这个神秀所作的一偈为:
身是菩提树,心为灵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受到众僧人的热捧,认为无人能超越,连五祖弘忍也认为深得“我骨”。
后来这个慧能也作一偈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后来这个五祖弘忍就认为这个慧能的境界更高一层,深得“我髄”,就将那衣钵传给了慧能,成为了禅宗六祖。
这个六祖慧能死后,那个肉身不腐不烂,犹如精铁,现在过了一千多年了,还是好好的保存下来,也算是一位得道高僧。
对于这个神秀和六祖慧能所说这个境界,从文字上也不难理解的。神秀讲的是这个修行的过程,而这个慧能就已经彻底达到了这个境界。
这个也就是道家所说的返璞归真,犹如婴儿般的境界,一种思想清静无为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黎明智的心里是非常向往的,
无论是以前的杂念纷飞,还是现在的思维混乱,都给黎明智带来无穷的痛苦,要是能够做到这样该多好呀。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这个就是禅宗所说的悟,也就是开悟了,这样就能获得了大智慧。
这个大智慧,就是已经掌握到这个天地的至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那个由不是靠学习就能掌握到的至理,而是发自内心的智慧,其实就是一种尘封的记忆ωwω_∪МDtxt_còМ=》提供ūМd/tΧt电子书下載,现在给打开,就明白过来了。
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开悟呢,这个在禅宗里也是个说不清楚的话题。禅宗中最重要的就是心领神会,不留文字。
其中在这个五祖和这个六祖慧能之间的对话就很好表现出来,就想猜哑谜一样。
傍晚,弘忍大师拄杖独自来到惠能工作的舂米坊,问:“米熟了吗?”慧能答:“还剩谷壳!”
弘忍大师,以仗戳地三声,转身离去。
惠能心领神会,夜半三更从后门进入五祖禅堂,见五祖正等候在此。
弘忍大师举起袈裟将兩人围起来,密传禅宗真谛。
然后,弘忍大师说,我今将禅宗衣钵传授于你,现在我送你连夜南去。
五祖遂连夜送六祖之九江北岸,五祖操桨行舟,慧能说:“我来划船吧。”
五祖说:“明明是我渡你,怎么要你来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