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部分(第2/4 页)
也就一般的合金钢,只比炮灰机器强些罢了。
想想狂虏在短时间内生产了百多万兽形舰,哪里有时间提炼加工更高级的材料?机器人打仗,要的就是数量
安装了高爆弹头的导弹,只要数枚击中要害,天上看着吓人的兽形舰,马上冒着青烟从天上掉下来。高射炮密集的炮弹,也能轻易撕开兽形舰的装甲,只是战舰太大,若击中的位置不精准,想打下它有些难度。
有城墙打掩护,机器人的冲锋潮,再难像对付护栏简陋的聚集点那般,百试百灵。小城的墙城,一般也有十五米往上,城墙根儿也厚过八米。钢筋混凝土在这个时代是大路货色,并不缺少。每坐小城都有家族或势力坐镇,小城是他们的根据地,命根子,花大价钱把城搞的坚固些,是通用的想法。
机枪和机炮的火舌,舔倒一片片亡命冲锋的炮灰,地面不到一个小时便铺了厚厚一层机器残骸和金属零件。
刀盾兵死的最快,它们手中的盾只护得住半身,再加上装甲薄弱,机枪都能轻易撂倒。装甲兵倒很强大,不过速度不快,只要有足够的重机枪或者机炮,它们的威胁也不大。
火力,只要有足够的火力,机器兵就冲不到近前。
至于机器人的枪兵和炮兵,那就需要长射机炮,火箭弹,以及城墙和城内的火炮来对付了。论炮火,人类势力的也不弱,火炮造价不贵,口径再大技术成熟也能轻易造出来,只是炮弹耗钱。
炮弹再烧钱,总比不过丢命,机器人大军要来,那是早传开的事,各势力都把大把撒钱,增强弹药储备。
小城毕竟规模不够,士兵数量,城墙坚固度,弹药储量,这些缺陷短时间解决不了。在机器兵的人海战术,耗时或长或短,处在外围位置,没有大中型城市支援的小城,倒下极多。
正文 458 川地攻防战
458 川地攻防战
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施行人海战术,入侵亚洲的机器兵团在短短三天内,推平了数以千计的聚集点,数以百计的小型城镇。
机器人一方消耗的是机器兵,人类一方消耗的武器弹药,三天实打实的接触,战况激烈、壮烈、惨烈。被灭的聚集点和小城镇基本上没有幸存者,一方面机器人不留俘虏,另一方面在持续的攻防战中人们均有了必死的觉悟。
这是个怕死,又很不怕死的年代
小城没有救援的价值。不管兵力,重型武器,还是城墙等硬件防御设施,小城都达不到抵缺施行人海战术的机器兵团的标准。
中型城池,有五十米以上的城墙,基座厚达三四十米。钢筋混凝土材料中还夹杂了硬度极高的合金板,以这种防御基础架起的防御网,对机器兵团的阻力极大。中型城池内部空间大,人口基数大,占据此城的家族或势力的实力强,这些都关乎战争的潜力。
内部空间大,在战时便有了腾挪的空间。比如浮空舰的起落场,导弹发射场,为高射炮群,重炮群准备的大型炮兵阵地,都需要空间。
人口基数大,意味着战时征兵多。能占据一座中型城市,那把持此地的势力定然达到一定的规模,所拥有的战士数量也要远超小城镇。
战时全民皆兵,中型城市的人口多,兵源也广。平民就是准士兵,从小便玩枪,个个枪不离手,经常出去执行各种有风险的任务,素质不过关的早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淘汰了。
把他们组织起来轮翻上阵,便有机会扛住机器人的疲劳战术。攻防都过关,接着便是持久性的问题,士兵可以轮翻上阵,弹药却有消耗守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大世家以及国内的大型军工生产家族,启动了战时紧急预案。
预案规定,在打退非洲机器人兵团入侵之前,所有势力均可以以百分之十五的预付款,购买所需之军火物资。订货后,供货商将以武装舰队保证送货上门。
这款预案看似三大家族和军火供应商们吃亏了,其实他们收的百分之十五预付款,已经把成本收了回来。
以成本价卖军火,看似吃亏,可为了对付入侵的机器人兵团,你不耗费弹药,那就轮到我耗费。有人顶在前面,抵挡住机器人的进攻,军火商们在后面保证后勤援助,再划算不过。
等到战争过后,那些留存下来的势力,有能力了还得把后面百分之八十五的款付上。能不能打赢,打赢后还剩下多少城市,都不好说,至少有个希望不是?
百亿机器兵席卷国内大片土地,从外到内的入侵,攻占地盘。在狂虏的授意下,一大批兽形战舰朝川地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