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好处。
第二种可能是朝廷权臣政变,这个可能性稍高。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刚好是桓温势力崛起的黄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温的影响;另一方面皇帝的独立执政,等于削减了朝臣权力。但这个理由也讲不通,因为如果朝臣真有这心思,其后也不必立个20岁的司马丕继任,干脆再立个两岁的小王子更省事。
第三种可能就比较复杂。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臣请皇帝决策,奏章其实是过场,一定需要事先的沟通,桓温的动议,其实是摸新皇帝的底牌,给新皇帝难堪。
两相比较还是朝臣动手的可能性高:第一,如果是桓温动手,那么以他的性格,他不会一下子就提出动议,显得自己巴不得前皇帝早死似的。第二,桓温这么早就提动议,显得他对新皇帝没有什么信心,而且他对前皇帝之死也有点小道消息,拥护新皇帝的人,一般跟前皇帝之死脱不了干系,所以如果有人胆敢公然反对桓温,那么他就可以借题发挥,追究司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侧”(后来,这个皇帝没当多久,果然被桓温给废了)。
………【第二十二篇 司马德文】………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东晋的末代皇帝。为晋孝武帝之子,晋安帝之弟。司马德文最早封琅邪王,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晋安帝被桓玄所废时,司马德文与晋安帝都居于浔阳;桓玄败死后被迁至江陵。
桓玄之乱后,刘裕当政,司马德文知道刘裕有篡位与杀害晋安帝的企图,而且晋安帝本人不辨饥寒,司马德文便随侍于晋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马德文因病出宫,刘裕才派人杀害晋安帝。刘裕本人有意自称皇帝,但由于图谶所言“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刘裕为符合图谶所言,便于418年改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封为零陵王,421年九月,刘裕便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司马德文享年三十六岁。司马德文死后葬于冲平陵。
概述
398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领兵反,司马德文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这场风波。399年,王恭、庾楷协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再反,叛军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抵御,王恭被杀。与此同时,在浙江、江苏一带孙恩的叛军也非常昌盛。400年孙恩攻会稽,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402年孙恩直接威胁建康,建康被封锁,城内饥荒。
403年司马德文亲征桓玄,司马德文数次战败。桓玄自封为丞相、太尉。同年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自杀身亡。404年1月29日(十二月庚申),桓玄杀司马道子,从此成为东晋的主宰者。他于同年秋又自号楚王、大将军。最后于同年12月31日,桓玄篡位,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贬安帝为平固王。
405年1月19日,司马德文被逐出建康赴浔阳。3月24日,刘裕举兵攻桓玄,桓玄军队大败。桓玄挟安帝逃往江陵。6月19日(五月壬午),桓玄被杀,司马德文复辟为皇帝。但好景不长,6月26日桓玄的将军桓振又攻陷江陵,安帝被俘。406年3月2日(正月戍戎)安帝才再脱叛军之手。桓玄的叛变终于摧毁了东晋的皇权,刘裕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412年开始,刘裕在朝中独掌大权,排挤和迫害与他不和的大臣,矫安帝诏以令外地刺史。413年,高句丽和日本(倭国)使节到建康。415年,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和雍州刺史鲁宗之以逃犯刘裕为名举兵,但被刘裕战败。417年,刘裕再次北伐,攻入长安。
418年刘裕被封为相国、宋公,同年,晋军不得不退出长安。419年1月28日(义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安帝薨于东堂,葬在休平陵。关于司马德文帝的死因,历史上传说不同。《晋书》没有记载死因,似乎是自然死,《南史·列传第十四》中称刘裕命司马德文左右将他毒死,也有说被缢死的。
409年刘裕开始北伐,攻南燕,屡战屡胜,到410年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灭南燕,占领山东等地,但同时广州刺史卢循又反,乘刘裕北伐之机向建康进发。到410年夏建康再次戒严。刘裕班师南下后才解决了建康的危机。411年,卢循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杀。
玄桓之乱
桓玄在权力之争中得势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