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度地提供这种功能,那么就必须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来作解释,才能真正看出我们的国民本质。
评《水浒》要出新意确实很困难。但一部小说问世后,受到了那么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国人关注,从达官显贵到引车卖浆者之流,从博学鸿儒到穷乡僻壤的酸秀才都愿意对《水浒》说上几句,这个社会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
是忠义,还是诲盗
宋江的思想左右了梁山的发展,也使读者对《水浒传》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身为梁山首领的宋江究竟在想些什么?是每一位读者都想知道的问题。大嘴在此与读者共同探讨一下。
从晁盖劫生辰纲而上梁山,到宋江举义同官军对抗,再到受招安,再到毁灭,梁山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兼备领袖头脑和气魄的宋江率众屡败官军,却为何不想推翻朝廷自己做皇帝呢?上梁山前后的宋江其思想究竟有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决定招安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招安?《水浒》的确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谜。
第一章 说水泊 道梁山(4)
大嘴汇总许多观点:认为主要的看法有两个。
第一是忠义说。
忠义说认为《水浒传》所宣传的是忠义思想,它通过108条好汉上梁山的经历,以及受招安,最后悲剧性的结局,无不体现了“忠”和“义”?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所以他的忠义思想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
第二是诲盗说。
诲盗说出现在李贽以后,诲盗说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
这个观点出现在崇祯十五年,这时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灭亡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有一个人叫左懋第的官员,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本,他认为是《水浒传》教坏了百姓,让他们做强盗学宋江,他举出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一个叫李青山的强盗占据了梁山,当时政府多次围剿,没有把他剿灭下来。而且因为梁山是处在运河的边缘,在中国隋代以后,运河是国家的一条生命线,叫做漕运,而梁山就在运河的附近,随时可以打劫运河里的船只。
左懋第在奏本里面讲到这个问题,说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强盗以它为榜样,从而使天下大乱。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遂将《水浒传》这部小说当做禁书查封了起来。金圣叹也是持这种观点,我们知道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时,从艺术上对《水浒传》的评价很高,就是《水浒传》描写人物写得很好,叙事的水平很高,文字技巧达到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对《水浒传》的思想是否定态度的。因此他才出了一个把七十回以后砍掉的这样一个版本。
英雄侠义的化身
《水浒》位列于四大名著,它宣扬的主义是什么?大嘴认为是人们把他看成了一部英雄的史诗,宣扬的是英雄主义。
如果通读一遍《水浒》的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梁山好汉的行事有相当数量是经不起道德理性的审视的,但让大嘴和大家都感到疑问的是:几百年来梁山好汉在民众心中一直是被赞美对象,是英雄侠义的化身,原因何在?
若是认真分析的话,演绎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的非凡人生故事的《水浒》,就是一部“匪魂颂”。“匪魂”是借用鲁迅先生语,鲁迅先生在《华盖亭续编?学界三魂》里曾说过,在中国的国魂里,有一个官魂,一个匪魂。
闻一多先生当年也曾称引英人威尔斯《人类的命运》中的一个观点:“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关于儒?道?匪》)据闻一多先生解释,威尔斯所说的“土匪”,包含着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游侠传统。而《水浒传》歌颂的就是封建体制下英雄们压抑人生中的“匪魂”。
它既有反抗社会的黑暗不公的一面,如鲁智深的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也有痛快淋漓的物欲追求,如武松、三阮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有非理性的凶险的破坏力量,如李逵将众生砍得血肉横飞的两把板斧,这三者复杂地交融在一起,成为民众精神层面不可小视的构成部分。
《水浒》一书中细腻地演绎了智取生辰纲一段,这让好汉们发了一笔横财,人无外财不富嘛!但由于这场行动一开始便将好汉的对手——梁中书和官军定为不义的一方,它也便具有了某种正义色彩。就是说英雄好汉们拦路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