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3 页)
也难以持久。有可能弥补一时的差距,但没法解决持续的发展。
(二)单一改户籍不能让农民变市民
城乡一体化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结构,让农民变市民。但中国的7亿多农民到底如何彻底完成身份的转换?
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试验区,重庆的计划是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将由4:1降到: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上升至70%,从而意味着重庆市还将有1000万农民进城变为新市民。
从哪里开始做这样的农民变市民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和总阀门。重庆市领导说:“重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篇大文章,工作千头万绪,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我们过去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比拟的,找准突破口尤为关键。以农民工为突破口推进改革试验,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带动性较强,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顺势之为,也是促进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中国有多少农民以打工的形式在城市生活,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保守估计上亿之众,分布重心在沿海、省会等大中城市。按照重庆经验,将全国的农民工户口都落地打工城市,变为市民,可以解决几千万农民的身份转换,然而,城乡一体化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就完全解开了吗?
没有!
为什么呢?
解决农民变为市民的问题,有几种办法,一种是大中城市户口完全开放,农村人口纷纷集中到这些城市中来,成为市民。但是这样对大中城市来讲资源环境压力太大,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所有社会部门都将承担更大的压力,资源将耗费巨大,大中城市是难以承受这种压力的,可能引发“城市崩溃”。
第二种是农民都在本地转换为城镇户口,就如小城镇建设所规划的那样,但是如果当地产业没发展,经济基础难以支持这样大的运行成本,形成“空心城镇”。
显然,以上两种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式,虽然表面解决了农民身份问题,但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仍是巨大的,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并未实现。
小城镇建设也好,农民变市民也好,这些城乡一体化的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为农民谋取权利。然而,所有目标的基础,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只有在这个方面发展成功了,就地解决农民的相关问题,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创造有利于市场化发展的机制。
如何创造解决三农问题的市场化机制?
那就是,利用现代农垦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用现代农垦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
(一)现代农垦模式的启示
我们再次审视农垦模式,发现这种特殊的“四不像”体制,在经过政企分开、社企分离、产业发展的改革后,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经济价值,而且原有的诸多特点还能有效发挥,这种改革后的农垦模式特点有什么呢?
现代农垦模式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现代农垦模式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
农垦扎根于农场,农场扎根于农村。现代农垦又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高的现代企业集团,业务发展本身就是城市产业经济的一个部分。所以说,通过现代公司化农场,可以实现将城市与农村对接。同时,通过公司化农场的产业发展,职工、家属和当地居民围绕这个本地化的农业公司,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周边社区和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就有了经济发展的保证。
2.现代农垦模式是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的保证。
现代农垦模式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也是其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实现了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经营,具有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条件,这恰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现代农垦模式是市场化发展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效益,另一方面还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众多的农户联系起来。由于是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所以对农村经济的改变能力强。
3.现代农垦模式解决农民城市化。
通过现代农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