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页)
东西,她想给谁就给谁,我也无权过问,现在你们谁要是想要你们母亲的嫁妆,别怪我不认这个儿子。”
镇国公世子和三老爷曾祥勋忙说自己不会。母亲的嫁妆一般都是留给亲生儿子的,所以没有二老爷和四老爷,五老爷什么事儿,所以这嫡出的比庶出的产业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庶出的儿子的生母一般都是丫鬟,本身都是奴婢之身,哪里有嫁妆?能平分到父亲的产业就不错了。
有的人家,是把一半的家产留给大房,然后剩下的一半再让几个兄弟平分,也没有人敢说不公平的,长房既要承嗣,也要照顾下面的兄弟,且承担的责任最大,多分一些也是应该的。
所以所镇国公世子算是很对得起兄弟的了。“我和你们母亲自然是跟着你们大哥,如果没有意见的话,就在这分家文书上签字吧。”分家文书还需要至少三方面的见证人,然后像他们这样有爵位的,到礼部也要归档一份,族里保留一份,各家分别一份,保证不会有人弄虚作假。
别看刚才说的分家很简单,这铺子分到哪里,价值几何,还有铺子的奴才,以后是不是跟着铺子一起分,都是有讲究的,这些处理起来也得好几天,家产多的人就是花的时间比较多。
而因为五房的十爷和十姑娘还没有定亲,前面几房的姑娘爷们都成亲了,用的是公中的钱,所以另外按照旧例把这十爷和十姑娘的婚嫁所用的银子给分了出来,这也算是公平。没有人质疑什么,就是李氏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毕竟那点钱财她还不看在眼里,虽然这公中的钱大部分都是大房的。另外几房都用了银子了,五房的十爷和十姑娘也不讨厌,相反还挺懂事,给他们分了一份嫁娶银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九姑娘,也是明面上按照旧例给了嫁人的银子,当然分家后大房愿意另外加银子,那就是大房的事儿了,就像五房的十爷和十姑娘,如果五老爷和五太太愿意另外给自己的儿子和姑娘多准备银子,别人也无权干涉,毕竟已经分家了,谁也不能管各房的银子怎么用。
133、姐妹之间
当初各房嫁姑娘;除了公中出的钱,各房的太太也会从自己的嫁妆里另外添置东西,让自己的女儿带过去,老太太也会添妆,这就是各人自己的事儿了。
分家分完,镇国公算是解决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儿。子孙越多;这矛盾往后会越来越多,趁着他还在;把家一分,以后能少多少麻烦?他可不希望以后自己的家跟别人家一样;为了一点儿家产;就斗得跟乌鸡眼一样。
虽然老大性子柔和;大房的几个小子也都是有真本事的;吃不了亏,但是还是不想他们兄弟几个以后因为这个事儿生分了,所以这个口就他来开,间接的也给大房解决麻烦,不然以后他和老妻真的走了,这分家老大还真不好开口。嫡支有那么多拖累,以后也不可能很好的发展,不如快到斩乱麻,直接分家了事。
而且镇国公说多留一条后路,也是有这个心思,起码以后不会全部覆灭。他们理解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无所谓,也不需要他们理解,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好。
太夫人胡氏叹道:“老头子倒是狠得下这个心来,也不怕外面的人说他。”
毕竟他们老两口都在,还分家,还是这镇国公说的,说不定人家以为这老头子偏心大房这一家子呢。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乎别人说我什么?早就过了那个年纪了幸亏说的是我,不是老大,老大那个性子,我要是不说分家,他肯定是一辈子不分家的,他自己平庸倒是罢了,不能以后影响到令宣他们。再说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多,我倒是希望他们中间能有人想得开,搬出去了事,毕竟早点搬也早点学会自i靠自己,哪里能一辈子都靠着别人?我们这一辈还不是早早的就分家了?”
别人还真说不了闲话了,人家镇国公自己想得开,非要分家的,你说是大房撺掇的,那你可就开玩笑了,镇国公是什么人那,镇国公世子可是不敢违背自己父亲的意思,如果不是镇国公坚持,就凭镇国公世子的撺掇,那是一百年都不成的,何况人家是分家不分居,还是住在一起,只不过是提前把家产给分了,避免以后出现纠纷,这法子还真是不错呢,有好几家世家都想着用这个法子,免得以后为了那几个庄子铺子争得是你死我活的,最好有长辈给分了,别人也说不了闲话了。
“你真的想得开啊,”有熟悉的人对镇国公说道。
镇国公笑道:“有什么想不开的,咱们这个年纪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只会是人越来越多,四世同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