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开调查会、座谈会等。要了解农业情况,解决农业问题,就上农村生产队去谋。要了解工业情况,解决工业问题,就上工厂车间去谋。要了解科研情况,解决科研问题,就上研究室去谋。要了解教育情况,解决教育问题,就上学校课堂去谋。要了解商业情况,解决商业问题,就上商店柜台去谋。要了解军队情况,解决军队问题,就上连队去谋。总之,“一切新事物都出在第一线,领导人员的头脑,只能起一个加工厂的作用。我们要使自己的头脑跟上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多谋于各条战线的第一线。”
什么叫善断?就是“在多谋的基础上善于判断,善于下决心,少谋武断不行。”穷于应付,无法迈开腿上第一线去,根本不同人家商量,就下判断,这叫武断;还有一种,有谋无断,想来想去,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不果断,也不行。“多谋就能稳准,善断就能好快。”为此,作者在文中还讲了一段有关袁绍的故事,说:袁绍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兵强马壮,有几十万军队,号称长戟百万,胡骑千群。那时曹操只有四万兵。可是几年之间,袁绍就被曹操彻底打垮了。曹操部下有个参谋叫郭嘉,批评袁绍的要害是“性迟而多疑”,“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既不敏感,又不果断,结果垮了台。
作者由此认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有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完全可以做到多谋善断”。〔14〕
这篇文章得到华国锋的赞同,很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文章肯定了“抓纲治国”的方针。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1978年是抓纲治国三年大见成效重要的一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应当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这新的一年?”这当然很合华国锋的口味。第二,虽然作者提出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但毕竟没有直接批评“两个凡是”。所以,文章的主基调是华国锋可以接受的。几个月后,《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此后,华国锋也就不再支持这个刊物了。
1月5日,《理论动态》发表《农村集市贸易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吗?》。4月15日,又发表了《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两篇文章批驳了多年来一直盛行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说法,认为农民经营的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以这种从属性的经济为其存在的主要基础的集市贸易,“当然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文章说,保留社员家庭副业有其客观必然性,如果把家庭副业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话,就是在实行一种“愚蠢”的政策。这两篇文章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引起很大影响。
《理论动态》有这么大的影响,主要还在于它“燃起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之火”。作为一个面向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以其内容和特点见长,在共产党内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胡耀邦在谈起这一刊物的作用时说,别看这个刊物小,办好了以后,“等于我们办了另外一个党校”。〔15〕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展起来后,《理论动态》的影响就更大了,以至胡耀邦在同《理论动态》组的成员谈话时颇为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要写上一笔,生前办过《理论动态》。〔16〕
。。
1。 小刊物发挥了惊天作用,胡耀邦说,我死后要写上一笔(6)
几乎就在同时,邓小平对胡耀邦夸奖说,你们的《理论动态》,班子很不错啊!你们的一些同志很看了一些书啊!不要搞散了,这是个好班子。〔17〕
2。 一个常识性问题引起的讨论(1)
“两个凡是”提出之后,很多人开始以此为标准来判断是非,真理标准问题被搞乱了。为此,1977年8月25日,《理论动态》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风派人物”。文章是胡耀邦审定的。其中说道,这种“风派人物”对待是非,不是以客观实际为准,而是以“小道消息”为准,以某些“权威”的意见为准,“以报纸刊物上的提法为准”。
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云、聂荣臻、徐向前分别写了纪念文章。聂荣臻在文章中说,我们的一切正确思想,归根到底,“只能从实践中来,从实际经验中来,并且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经验的检验。”他甚至表示,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学习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基本原理当做行动指南,“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